王重阳为什么叫王重阳?历史文献
重阳节不要只顾着吃蟹,你知道全真教祖师“中神通”王重阳为什么会叫王重阳吗?这个名字对他来说有什么隐喻?意味着什么?
王重阳一生改过很多次名字。他原名中孚,字允卿,出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一个门阀家族。 不差钱。他还会武功,1138年金举行武举考试,王重阳前往应试,中甲科,改名德威,字世中,中武举状元后改名德威,字世雄;后来他出家修道,改名嚞,字智明,道号重阳子,以号名世。
为什么他要取号叫“重阳子”呢?他就这么喜欢过老人节?不是。这里牵涉到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就是“9”这个奇妙的道教圣数。
重阳,也就是九九重阳,是阳之极数。《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王重阳在山东昆嵛山修道时,曾经用三尺半青布作头巾,顶排打成九叠,折成九道缝,取名为“九转华阳巾”,这里的九数与全真教内丹修炼的“九返”相对应。你就看到了,中国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就是一个头巾,都有这么多学问,绝不是随随便便就可行的。
丘处机驾鹤西去时,白云观中悼念他的排场是非常大的,但也与九这个数字有关。《长春真人西游记》上写,大葬之后,“九日子时,设灵宝清醮三百六十分位”,也许此时的丘处机才真正完成了内丹的修行。
李纯安教授则从《易经》来指明九这个数字的道教含义:
《乾》卦为三根阳爻,故称纯阳;两个《乾》叠在一起还是《乾》,称做“重阳”。九月九日就是重九或重阳,是一个好日子,所以道教修炼全讲九九;而根本原因是因为《老子》有八十一章,为九乘九所得。
《黄庭内景经·五行章》云:“五行相推返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梁丘子注云:“三五者,天地之枢带,六合之要会,九宫之气节,九九八十一为一章耳。”
佛教也对八十一这个数字感兴趣,《大般若经》说有八十一法,《名义大集》又说有八十一龙王,隋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以及天台宗灌顶和尚在《观心论疏》都提到了“八十一品思惑”,但似乎并未将其特别看重。道教不可能从佛教那里借用来了九九八十一乘法秘诀,因为《道德经》早就有八十一章在先。
《元始天尊说死药王救八十一难真经》明确提出了八十一难的概念,而《修真十书》中《杂著捷径》卷二十“养生篇”共八十一章,《金丹大成集》卷十一有绝句八十一首,混然子《还真集》中有“述符火还丹妙诀”八十一首,也都有用八十一来写作的前例。其中最著名的非石泰的《还源篇》九九八十一章莫属。《还源篇》每章四句绝句,系统阐明石泰的炼丹术理论。李安纲教授将其中八十章与《西游记》八十难一一对应,也算自成一说。
不过在道教中,九九八十一的数字游戏古已有之,纬书《河图》九篇,《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桓谭《新论》:“《玄经》三篇,以纪天、地、人三道,立三体有上、中、下,如《禹贡》之陈三品。三三得九,因以九九八十一卦。”道教恋九成癖,炼就的金丹更是要炼至“九转”才算顶级。《销释真空宝卷》开经偈还只是写:“老君住世烂阳乡,烧丹炼药有谁强。留下金木水火土,老君不免也无常”,老君炼丹顶多与五行有关,《宝卷》中只是在写到唐太宗的时候提到九转:“唐圣主,烧宝香,三参九转”。
而《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中已经明确说了,太上老君向玉帝告状,说孙悟空偷吃了他的“九转金丹”,第三十九回“一粒金丹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间生”里也说,孙悟空为了让乌鸡国国王起死回生而向太上老君求取的是“九转还魂丹”。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太上老君将孙悟空放到炼丹炉里去,却只炼了七七四十九天。至少这四十九天是不可能将孙悟空炼成九转金丹的。
一方面孙悟空断非凡人遇火即化,另一方面,顾名思义,九转金丹,就需要九九八十一天的烧炼,四十九天如何能达到八十一天的功效?还差了三十二天,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顶多也就炼成一种七转金丹,自然只能炼成一副“火眼金睛”而已。不过,《西游记杂剧》中则说孙行者经历了九转的锻炼:“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为什么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同样经历火炼,却没有经历九转呢?这样的话,孙悟空不就功德圆满了吗?
这个问题我们反过来推论,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之所以要去西天取经,是不是正是因为他没有炼成九转金丹?是否有这样的寓意在内?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将孙悟空之后的天路历程视作一个重复的八卦炉,七转的太上老君经历了失败,正是这种失败,让孙悟空有了西天取经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个历程让孙悟空和他的师父、同窗们一起重新经历一次磨合,因为不论是道教炼丹术还是五行学说,都需要各种元素的配合才能达成最后的炼丹或者自然生化的目的,仅仅有孙悟空--金--这一个元素是不可能炼成金丹的。
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写:“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人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道教说九转金丹实际上有九种,得一就能长生不老。《抱朴子内篇》里有写九还丹,“第一丹名丹华,第二丹名神丹,第三丹亦名神丹,第四丹名还丹,第五丹名饵丹,第六丹名炼丹,第七丹名柔丹,第八丹名伏丹,第九丹名寒丹。”这和《混元圣纪》中的记载不太一样,后者的九种金丹分别为白雪九转还丹、雌雄九转还丹,金液九转还丹、白华九转还丹、丹华九转还丹、五色九转还丹、泥汞九转还丹、金精九转还丹。
似乎《混元圣纪》中的九转金丹都是九转之丹,而非葛洪所谓一转、二转之类的金丹。因为一转、二转至九转,炼丹的时间不同,功效也是大有差异。葛洪认为,一转金丹服用三年可以成仙,二转二年,三转一年,四转半年,五转百日,六转四十日,七转三十日,八转二十日,九转十日得道成仙。可见九转金丹的功效较之于一转金丹绝对是“疗效显著”。在这里,九九八十一难也可以视作是一个炼就金丹的过程,只是这个金丹,不是有形的金丹,而是无形的内丹。张伯端《还源篇》中写:“采药再交接,进火与沐浴,及至脱胎时,九九阳数足”,这首诗正好是《还源篇》的第八十一首。
而中野美代子发现,九这个数字的奇妙之处还在于,所有九的倍数所得的乘积,最后把其位数上的数字相加,也将得到九这个数。比如2×9=18 1+8=9
3×9=27 2+7=9
4×9=36 3+6=9
……
依此类推,到9×9=81也是如此,使得九这个数字显具神秘性。
但是《西游记》中是数学运算似乎并未到此为止。我们一开始提到的一元的具体数字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个数在西方也被称之为柏拉图之数,它的位数数字之和1+2+9+6+0+0=18=1+8=9,最后也为九。
按照邵庸的数学公式,一元等于十二会,所以一会等于一万八千年,位数数之和为1+8+0+0+0=9。生死簿上写明的孙悟空的寿命是三百四十二年,位数数字之和为3+4+2=9。生死簿上孙悟空寿命的序号是一千三百五十号,位数数字之和,也是为九。
如意金箍棒的重量为一万三千五百斤,孙悟空在龙宫中先看的两样兵器,一为九股叉,重三千六百斤重,方天画戟七千二百斤重,从长安到西天取经所需的天数为五千零四十八天,孙悟空筋斗云一个筋斗可以飞十万八千里,孙悟空学到的是七十二地煞的变化功夫,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说“‘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这些数字,如果将其变成阿拉伯数字可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它们位数之数加起来的和也都回到9。而“九九功成”被安排在第九十九回,也似乎在强调九这个数字的重要性。
对于九这个数字,《西游记》的作者显然是铁了心要以九作为一个秘密的根源,数字“究于九”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宋蔡沈在《洪范皇极内篇》中说:“数,始于一,参于三(随付者众之意),究于九。九成于八十一,备于六千五百六十一。八十一为数之小成,六千五百六十一为数之大成。”葛洪《抱朴子内篇》认为“男长九分,女长六分”,九是阳数,六是阴数,所以道教才会生发出九霄、九重、九曜、九鼎、九符、九窍、九丹等等与九有关的概念,北斗七星在道教中被改成了北斗九星,三十三天也可以看作是三三得九这一数学乘法的结果,那么,太上老君所在三十三天兜率天是九这个数字对他的限制吗?在佛教中,兜率天是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和九扯不上关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说玄奘是弥勒菩萨的忠实信徒,死后转生在兜率天,那么太上老君的兜率天有没有转世轮回的意思?因为在弥勒信仰中,轮回是兜率天重要的职责之一。还有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中的三三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浦安迪认为可能指的是“乾”卦上六条平行横线。但第十七回出现了这样一首难懂的诗:
三三勾漏合
六六少翁商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系教授余国藩发现,句漏是广西境内山名,道教二十二洞天之一,传说葛洪曾在此修炼。少翁是齐代方士,《史记》卷十二和二十八中有此人事迹。三三为九,为阳,六六为坤卦对应的数字,为阴。这里的这数字正对应着乾坤的变化,似乎两者都能自圆其说,但其根本也都指向道教。
还有《西游记》中猪八戒所使用的九齿钉耙,挂在沙和尚头颈上的九颗骷髅头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有九龙池,在这里,猴行者与他们大打出手,而在《西游记》六十三回出现了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的女婿九头虫,哪吒被认为能够变化三头六臂,3+6=9,九这个数字无处不在。九九八十一是纯阳之极,这是《西游记》必须遇到的数字,也终于成就了被许多作家诟病的看似极为重复的九九八十一难。胡适对于《西游记》八十一难的结尾就不怎么满意。1924年,他给鲁迅写信,说《西游记》第九十九回“未免太寒伧了”,但是因为事务繁忙,所以一直没有精力处理这一篇的问题。直到十年之后,也就是1934年,胡适才抽出时间将《西游记》第九十九回改成他所向往的模样,这一回的回目也被改成“观音点簿添一难,唐僧割肉度群魔”,胡适的这一回几乎就是萨埵王子舍身饲虎、《金刚经》和之前被降伏各路妖魔的大杂烩,也许这就是胡适所喜的大结局的样子吧。
以全真教内丹心性学理论全面阐述《西游记》的隐喻
讲完了数字的秘密,我们再来讲王重阳这个人,疯疯癫癫,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风(意为疯子)。是武状元,原本可以锦衣玉食大好前途,但是他却看破红尘,以乞讨苦修为生,宣扬三教合一,开北方道教全真教一代新风,后人尊为全真教祖师。
传统的南方道教正一教,以张天师创教为始,与中国远古巫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炼金丹吃死了不少人,也发展了中国本土的化学和火药技术,他们与当权贵族交往密切,为历代追求长生不老的帝王所尊崇,还可以结婚,但是到王重阳全真教的改革之后,苦行传教成为主流。《射雕英雄传》对他的描写,倒也不是全是戏说。在终南山,王重阳掘地穴居,称之为“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王自称疯子)灵位。毫无疑问,这是个孤独的人。这个离群索居孤独的人,后来在山东一代传教,有了7个弟子,就是著名的全真七子:马钰、孙不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王处一。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7个小小的种子,后来将全真教发扬光大,势力更超过南方正一教。
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飞升于汴京(今河南开封),弟子将其灵柩运回鄠县,葬于刘蒋村侧,该地后来被天下道教徒尊称为“祖庵”,即今户县祖庵镇重阳宫。姬志真在《重阳祖师开道碑》中说:“原夫至道出自先天,太上卓尔立其宗,累圣袭而张其后,灵源妙本,既发而不蒙,出楗玄关,大开而弗闭。从兹设教,代不乏人。然而顺世污隆,乘时步骤,去圣愈远,灵光不属。波澜既荡,异派争流,枝叶方联而纷华竟生。散无名之大朴,遗罔象之玄珠,忘本迷源,随声逐色。正涂壅底,道间荒凉。由是圣人复起,究天元一气之初,洪造更新,应历数万灵之会,天挺神授而力拯颓网,祖建宗承而载维新纽、弃华摭实,授溺录迷。革弊鼎新而玄关复启焉。重阳祖师乃其人也……。”
在历史上,王重阳最具传奇性的故事,就是王重阳甘河遇仙记。
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王重阳已经48岁,对于政治前途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他也没什么嗜好,就贪杯中之物,把家里那点家当给败了个一干二净。为了这个不争气的男人,家中那口子三天两头和他吵架,就差没和他离婚算是给他面子。王重阳眼不见为净,一吵架他就跑出去到小酒馆里借酒浇愁愁更愁,喝完酒回来估计还要继续“内战”,也真难为了他。
这一日,烈日当空,酷暑难当,心情再次不佳的王重阳来到陕西甘河镇一家肉铺里喝闷酒,酒过三巡,肉铺里忽然来了两位异士。这么热的天,这二位好像身体里装了空调似的,披着厚厚的毡衣也不觉得热,长相也实在有些古怪,至于古怪成什么样,没人知道,书上说他们“烟霞态度,霄汉精神”,看来也只好拿这种模棱两可的套话来搪塞。说来也奇怪,也不知道这二位有什么魅力,虽然从未见过面,王重阳就像丢了魂似的,跟在两位的屁股后面出了肉铺,到了一僻静处,两人停下。这时,王重阳就向二人行大礼,拜师求道,比起禅宗二祖慧可断臂立雪来,王重阳可就幸运多了,异人这时也是顺水推舟,乃赞曰:“此子可教矣”,遂传授他内丹修仙秘诀,这个异人被认为就是吕洞宾。
这段就是全真教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甘河证道”,不过根据的到底是一家之言,王重阳得到过异人传授,名人指点这一点是否为真还有很多疑点。中国历史上这种“艳遇”也实在太多,一般而言都是为了糊弄一般老百姓而胡诌的,而且王重阳这个人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宗教宣传家,常常为了达到令听者信服的目的讲一些“怪力乱神”的故事,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增加自己的神秘感,所以他的话绝不可句句当真。
但是恰恰是这位鼓动家,一开始却难以让他的大弟子马珏心服口服。据《马宗师道行碑》记载,马珏曾随王重阳在昆嵛山烟霞洞(今山东境内)修行,王重阳可是在“活死人墓”中呆过两年的,那马珏则是富贵人家子弟,娇生惯养惯了,在山里住的时间长了就有点耐不住寂寞,喝酒犯戒,居然喝到头痛难忍。王重阳觉得这不是办法,想出一招绝的,让马珏下山行乞,以克服他的骄奢之心。马珏怎么说也是个公子哥,如何肯去?那王重阳也不是省油的灯,文斗不行就来武斗,打了马珏一整夜,并把他逐下山门,要不是丘处机苦苦相劝,羞愤交加的马珏早就退出全真教了。
从他“棍棒之下出孝徒”的陈腐教育理念来看,这位祖师爷并不见得就真的那么有神通。可是各路小说家却喜欢把他吹得神乎其神。可能是为了掩盖王重阳是个酒鬼这一事实,潘昶演义全真教“发迹史”的《金莲仙史》关于“甘河证道”就是另一番面貌了,说是两位大仙送了王重阳“玉液琼浆”,才使他大醉三天不醒。王重阳夫妇的关系一直不甚和睦,主要还是因为这位妻子“肉眼凡胎”,一直反对丈夫的非物质性追求(王重阳后来抛妻弃子和这有很大的关系),而到了《金莲仙史》中,妻子却成了他的“贤内助”,成了夫唱妇随的典范。到了金庸先生那里,则是另一番境界,而王重阳的本来名目,却越来越不为人知了。
可惜,这位富有传奇性的一代宗师,死后几百年后,竟遭浩劫。“文革”时,重阳墓被掘,灵骨被抛,好心的祖庵村村民赵茂忠偷偷将灵骨捡回虔诚掩埋,并于2005年交回重阳宫。2009年11月18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陕西省道教协会、北京白云观、香港青松观、户县重阳宫承办的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灵柩安奉大典在户县重阳宫隆重举行。王重阳的故事到他去世839年之后,终于暂时告一段落。
河西,学者,在《天涯》、《读书》、《花城》、《书城》、《大家》、《字花》(香港)等刊物上发表大量作品。著有《革命的标记》、《自由的思想》、《折子书》、《平妖传》等多部。
本文作者:历史网
-
Tags:王重阳为什么叫王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