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分别是什么历史文献
在北京市文化局任主管艺术创作、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工作的副局长期间,曾主持策划创作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点舞台剧目,其中包括: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一至六本),京剧《风雨同仁堂》、京剧《白蛇传奇》(为长安大戏院量身定做旅游剧目);北京曲剧《烟壶》、《茶馆》、《龙须沟》;儿童剧《雪童》;评剧《山花》;大型昆曲〈〈偶人记〉〉;大型杂技晚会《中华魂》;大型木偶剧《美人鱼》等。这批剧目曾多次在国内外大型艺术赛事上获奖,并且培养了一批成绩突出的艺术创作表演人才。
曾参加主持组织了许多国家级大型艺术活动。其中包括:由文化部、北京市政府主办的“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活动(1994年);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由文化部、广电总局、北京市委主办的“纪念程砚秋诞辰一百周年”活动(2003年)以及纪念谭鑫培、马连良、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等京剧艺术大师的纪念演出活动。曾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型游行活动总指挥。
2000年调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后,在新剧目创作,优秀传统剧目的恢复整理,挖掘、培养京剧人才,剧团经营管理,培育京剧市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主持策划、制作了京剧《女驸马》、《瘦马御史》、《张协状元》、《乌纱记》、现代京剧《江姐》、《油灯灯开花》、新编大型京剧《兵圣孙武》、新编大型京剧《泸水彝山》、《图兰朵公主》,并与台湾“当代传奇剧场”联合制作了京剧《欲望城国》;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还主持策划、制作了大型京剧交响晚会《光辉的路程》。这些新剧目的排演,为丰富中国京剧院演出剧目、推动剧院各方面的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并赢得社会各方面的赞誉和肯定,其中《瘦马御史》荣获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江姐》、《光辉的路程》被选定为中宣部“庆祝建党80周年献礼剧目”;赵永伟、耿巧云、张建国、袁慧琴也凭借着《女驸马》、《油灯灯开花》、《泸水彝山》等新剧目荣获了戏剧“梅花奖”。
为开拓京剧演出市场,提高剧院的影响力,在北京演出市场上率先推出“京剧演出季”,实践证明,通过定期举办“演出季”活动,既活跃了北京的文化市场,博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收益。为中国京剧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京剧(戏曲〉是与西方戏剧在美学和表现上完全不同的戏剧 艺术,它有歌却不是歌剧,有说也不是话剧,有舞又不是舞剧,而是载歌载舞,"以歌舞演故事"。中国京剧(戏曲)的这种独特的艺术特 性是由于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深受中国古典说唱艺术,中国古典诗词文 学,中国古典歌舞与武术、杂技的影响。因此京剧的表演历来十分强 调和依赖技艺性。
(天女散花) (盗御马)片段
中国京剧的技艺性主要表现为,"唱"、"念"、"做"、"打",我们 称为"四功"。在舞台上不同的角色和行当,在唱、念、做、打的"四 功"技艺上又各有其特点和规范。"唱"、"念"、"做"、"打"诸般技 艺又必须协调统一,形成有机的整体来表现人物。而这些表演技艺要 达到舞台演出的规范要求,演员就必须进行长期的极其艰苦的训练。 我们经常讲的,"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意思。
一、"唱":唱是京剧的主要艺术表演方式。京剧的音乐声腔主要是"西 皮"和"二黄",也就是在徽剧和汉剧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 由于声腔的内容过于专业,在此就不过多介绍了。 京剧的唱可以分为"叙事性"的,"介绍性"的,"抒情性"的和 "对话性"的多种样式。根据剧情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又分为不同节奏 的唱,如:快板(四分之一拍),原板(四分之二拍),慢板(四分之四拍)和二六板,流水板,散板,摇板等多种。
京剧的演唱首先要求不可"荒腔走板",也就是首先必须音要准, 节奏要稳。这是演唱的最基本的要求。然后是要求"字正" "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吐字发声,要合于汉字的声、韵、调。字头,字腹, 字尾是声韵的要求,唇、齿、舌、喉发音要准确。"平上去入"四声 是字调的要求。京剧还讲究尖字、团字、上口字。在演唱中这些都是 有严格要求的和规范的。
作为京剧演员会唱和唱的好,是有很大区别的。声、字、气、韵、 昧、劲,能否准确、到位?能否做到"发于衷,动于情,形于音,至 于乐" ?实现与角色的表现浑然一体。
(《四郎探母》生旦对唱"我和你好夫妻")
(《霸王别姬》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锁五龙》净唱"见罗成把我牙咬坏" )
"念":也是京剧艺术表演的重要手段。通常我们有"千斤话白 四两唱"的说法。京剧的"念"称作"白"。分为介绍性的"引予"、"开场白",对 话性的"对自气人物表述心里的"读白"和唱念之间的插话"插白" 和各种不同情况下念诗词的"颂白",以及丑角行当的"数板白"。 C 失空斩》生念"羽扇纶巾四轮车") C 宇宙锋》旦念"杜鹊枝头泣,血泪暗悲啼") C 盗御马》净念"只为不随心头愿,数载的冤仇记心间") C 审头刺汤》丑念"只为雪艳美佳人")
京剧念白又分为两大种类"韵白"和"京白"。
"韵白"是京剧舞台上主要使用的念臼方式,是有一定身份和修 养的人物使用的"雅语气采用湖广(湖北〉话为其主要腔韵。生、 旦、净、丑各行当的韵白都有其规范。韵白念出来,抑扬顿挫,尖团 (宇)分明,铿锵悦耳,朗朗上口,宛如歌唱一般。这也就是我们常 讲的:"京剧的唱就是念,念也是唱"的道理。
"京白"在京剧舞台上使用的也十分广泛,是社会地位较低和比 较粗俗的角色使用的"俗语"。通常由丑角、花旦(小姑娘)、架子花 脸和舞台上扮演少数民族的各行当角色与宦官使用。"京白"念起来 清晰、平易、幽默、贴近生活,不仅使舞台上的雅俗、胡汉人物易于 区别,而且令舞台充满生动活泼的机趣。
(《穆柯寨》旦念"巾国英雄女丈夫"和《银空山》"威风凛凛坐将台")
(《四郎探母》生念"高堂老母难得见,怎不叫久泪涟涟"和《洪母骂畴 "松山战后投效清庭,多蒙皇太后的宠爱,封咱为大清招抚 江南总督,兵马大元帅之职"
(《霸王别姬》净念"赢秦无道动戎机"和《法门寺》 "四海腾腾 庆升平")
(《打城皇》丑念数板"高高山上有座小庙儿")
另外还有一种念白在京剧舞台上也偶尔用之,即 "方言白",我们也称为“倒口”。常用的方言是山西、山东、苏州、河南等地方的语言。常使用于特殊人物。
((五仁义》丑念"苏州城外闹嚷嚷,纷纷喧嚷要拿忠良,吏部 天官周顺昌")
"做"指京剧舞台上的舞蹈和表演,我们称为"五法"。主要包 括各行当的"手"、"眼"、"身"、"法"、"步"的规范和联系,以及整 体有机的协调美感。
"手"包括各行当的手式, (含腕、臂、膀部分)如:"掌"、"指"、"拳"、"拈"、"缓"、"抖"、"弹"等。"手"是"五法"的"启"。在舞台表演中,手不动,"做"即不启。于要"领神","动腰","发气", "率步"。
"眼"就是指"眉眼"的运用。眉如:"舒眉"、"凝眉"、"愁眉"、 "扬眉"、"竖眉"等;眼如:"正眼" (神佛与圣雅者〉、"俊眼" (贵 者)、"青眼" (羡慕者)、"白眼" (轻蔑者)、"笑眼" (富者)、"媚眼" (取宠者〉、"醉眼" (蒙胧〉、"苦眼" (愁眉)、"吊眼" (痴者)、"直 眼" (贫病者)、"泪眼" (悲者) "邪眼" (奸者贱者)等。"眼"在表 演中的运用在于传神。神随形动,使形有神,开光,不似泥人土马毫 无生气。
"身"者,在表演者来讲是指腰部的运用。腰为全身中枢,又是 "法"的总指挥,无论是身段的发力,还是子、眼、步的外在协调, 都依赖于腰的统帅。"身"在表演程序上,随于手、眼,又制步于后。
“法”在业内有多种解释。我认为:“法”是指京剧表演的气息运用,或曰"内力总程"。是"手"、"眼"、"身"、"步"的灵魂,使 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能够,整体协调,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的总指挥。 不是"发",也不是"要领(法儿)气
"步"就是指各行当在表演中的步伐(含腿)。包括:各行当的 脚步、园场、(跑步〉、丁字步、八字步、踏步、搓步、驱步、跨步、 云步等,和踢腿、搬腿、抬腿、控腿、跨腿等。它既是区别人物性别、 性格、身份和情感的明显标志,又是舞台表演时的"根"。"步"稳, "步准"决定"形不乱","神不散","气息通",舞蹈协调。 "手眼身法步" "五法"各司其部,各有功能,互相依赖,互为 表里,形成京剧表演的整体美。
"打"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指在舞台上表现战争和战斗。京剧舞台上的"打",脱胎于中国武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以 "美"为原则,又融入中国杂技和舞蹈的因素,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 戏曲的武打特点。京剧的"打",不是要打出单纯的"真实"感,而 是要打出情感,打出景物,打出环境,打出趣味。 如:反映战争场面的分为:水战、船战、马战、阵战、夜战、步 战、攻城战、空战(神仙之间的战斗)等。反映战斗方式的有:器械 对打,徒手对打、与自然搏斗等。总之京剧的武打不是打真实的过程, 是打人物的心里情感和故事情节。是以美的舞蹈和技巧完成以歌舞潢 故事,以歌舞塑造人物的目的。
本文作者:历史网
-
Tags: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