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历史文献

2018-05-16 15:30:28

  文化包容的前提是什么?就是承认不同文化之间需要互相了解、互相欣赏

  站在泽普五中这个讲台上,我感到很亲切。因为48年前我走上讲台的时候,就是从教中学生开始的。

包容是文化不变的本义

  这次到泽普来,我同样也感到很亲切。 30年前,我还是复旦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为了了解新疆的历史地理,我到了乌鲁木齐,然后到喀什,又到塔什库尔干做了一次考察,终点是红其拉甫山口。我记得当时从乌鲁木齐到喀什,坐汽车的话要整整5天,如果坐飞机的话,更把我吓一跳,为什么呢?因为那时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机票是175元,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还要100元。大家不要说这么便宜,我们当时的工资是四五十元。

  第一次来新疆时,我的感觉是新疆真大,新疆人民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作出的贡献真伟大。 (全场鼓掌)这不是一句空话,后来我一次次到新疆来,再结合我自己的研究,我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我们拥有众多团结一心的民族。从远古以来,各族人民的祖先都在这块土地上,为我们国家的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今天来讲这个题目,来讨论 “文化包容”,它的前提是什么?就是承认不同文化之间需要互相了解、互相欣赏。

  各种文化都源自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是由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方式、观念、习惯,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艺术、哲学、宗教。恩格斯曾经赞扬马克思,称其一生对人类作出了两个巨大贡献:一个是政治经济学,另一个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马克思揭示了一个真理,就是人们首先都必须有衣食住行,然后才产生文化,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所以我们人类的各个民族、各个群体,各自的文化都是为了适应自己生活、生产的需要,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该说,各个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优势。

  人们以前看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总觉得农业民族比牧业民族先进,当然也可能比其他狩猎的、经商的民族先进。不少人误以为,汉族的文明总体上可能要比其他民族先进。我经过自己的研究学习,觉得这样认识至少是片面的。因为我们看这一问题时往往跳不开本民族的习惯、观念和历史。我们的史料依据主要来自本民族,而对其他的民族还不够了解。那么,在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影响很大的古代,即使你感兴趣或者希望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是否就一定能做得到呢?不一定。为什么?因为它不一定适合你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只有恰当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这种文化才能够比较快地发展。

包容是文化不变的本义

  文化就是这样的,看到人家好的就学了,学了再创新。今天,人类各个民族普遍受到过古代文化交流的恩惠

  其实,我们早就受到了文化交流、文化学习的恩惠,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所以,我想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举办文化讲坛,相互交流,而两千多年前我们汉族的先民、华夏的祖先,他们如果要开会,是怎么坐的呢?同学们可能知道孔子有三千弟子,如果孔子要讲课,那会是个什么场景呢?我们只要从一个词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词叫 “主席”。为什么叫“主席”呢?英语里面主席这个词叫 “chairman”,现在为了强调两性平等,所以又用 “chairperson”,这个词前面的 “chair”就是椅子的意思。那为什么我们汉语里面却用 “席”呢?因为我们汉族人的祖先平时不是坐在椅子上、凳子上的,而是席地而坐,坐在席子上的。孔子在讲课的时候,他坐在上面的一张席子上,学生们都坐在下面,比较起来,孔子的这张席子是最主要的,他就是 “主席”。 “主席”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我们的席子是从什么时候变成椅子,又是谁给了我们这个启发呢?是北方的牧业民族。牧业民族是怎么想到 “坐”呢?我们知道牧业民族是骑马的,他们休息的时候一般是蹲在地上的,那么总有一些有身份的人、年纪大的人,蹲着比较累,时间一长,他们就发明了一种坐具。一开始是比较简单的,我想也许就是类似马扎的东西。后来,慢慢变成了在一个方的木筐上盖上布,人就坐在上面,这比汉人的祖先盘腿或者跪在席子上面要舒服。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牧业民族的人被称为 “胡人”,当他们大量进入黄河流域时,中原人就发现了他们的坐具,因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把它称为 “胡床”,就是胡人的床。各位知道,床不一定都是用来睡觉的,李白的诗里说 “床前明月光”,他不一定是躺在那里的,你看他低头思故乡,抬头望明月,要是躺在那里又抬头看又低头思,还不太容易呢,还是坐那儿比较容易些,对吧? (全场笑)他的那个坐具当时就叫做“床”。中原人就把北方来的 “胡人”的坐具称之为 “胡床”。因为坐着比较舒服,我们就向他们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此后又逐步形成了在汉族地区普遍推广的坐具,而且花式越来越多,有凳子、椅子、长条凳、板凳,还有太师椅、官帽椅等等,今天一些好的坐具甚至成为了艺术品。你看文化就是这样的,看到人家好的就学了,学了再创新。今天,人类各个民族普遍受到过古代文化交流的恩惠。

  如果没有来自兄弟民族的弹拨乐、打击乐,我们的民族音乐还怎么能够像今天这样在世界上赢得声誉

  第二个例子是,我从小就感到,我们兄弟民族的音乐和舞蹈要比汉族人强。最近这几年,我们在各地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实讲,汉族地区的歌舞不如我们的兄弟民族、少数民族那么丰富多彩。

  慢慢地,我自己做了一番研究,发现原来这是人类的一个普遍规律。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它的早期发展往往是有所侧重的,我们的祖先华夏族他们比较早地发明了文字,所以就侧重文字。你看汉族的文字相当发达,同样表示一个 “好”,可以找出几十种不同的修辞手段,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因为文字发达,所以语言也就相当丰富。你为了表示爱慕一个姑娘,可以写一首情诗,甚至可以写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汉族人比较多的是通过文字、语言,来宣泄、表达。

  有些民族没有文字,或者文字很简单,书写起来比较困难,这样一来,他们的语言也就比较简单。但是人的感情都是同样丰富的,那么他们怎么表达呢?那就唱歌啊,甚至就用一声长啸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还不够,那就跳舞。音乐、舞蹈都需要一定的陪衬,使气氛更热烈,于是人们就创造了各种乐器。

  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发现华夏族在音乐舞蹈方面往往不如周边的少数民族。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华夏族就不断地吸收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我们今天的民族乐队里有一个主要的乐器叫什么?叫二胡。西方人称之为中国的小提琴。它为什么叫二胡呢,其实它就是胡琴,就是古时 “胡人”用的琴,它不是汉族人自己创造的,它是当时少数民族创造的乐器。它的主要来源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西域,就是我们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其中最有名的是西域的龟兹乐,其实它不仅限于龟兹,也就是今天的库车一带,而是在新疆大多数地方。

  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西域的音乐就被带到了中原。在公元四世纪的后期,统治黄河流域的前秦派将领吕光到了西域,吕光在回去的时候,把西域的乐器、乐工、乐谱带到了河西走廊,之后又传到了中原。所以唐朝的音乐舞蹈为什么那么发达呢,就是因为它从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一带引进了大量原来中原所没有的乐器、乐工、舞蹈、乐谱,这样才形成了辉煌的盛唐音乐。今天的中国民族乐团,如果没有来自兄弟民族的弹拨乐、打击乐,那我简直不能想象,我们的民族音乐还怎么能够像今天这样在世界上赢得声誉。

  相互学习对方民族、对方群体的有益的经验,使自己的文化和经济得到发展,这种特点贯穿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

  第三个例子,我们在座各位都知道丝绸之路。尽管它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但这个名称其实不是中国人自己取的。上世纪的前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到中国,他考察了这条最重要的中西交通线,并把它命名为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原,是黄河流域。有的人认为它的起点应该是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还有学者提出是洛阳。我也认为丝绸之路应该不止一个起点。为什么呢?丝绸的产地肯定不会只在洛阳或者长安,洛阳和长安是集中丝绸的地方,然后再把它们运出去。

  丝绸之路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以前有一个说法是张骞出西域以后就形成了丝绸之路。但有一个事实是在上世纪70年代,河南安阳发掘出了一座商朝时期的王室墓,被命名为 “妇好墓”。在这座墓里面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很多玉器,玉是从哪里来的呢?绝大多数都来自新疆。也就是说,早在3200多年前,新疆的玉就已经运到了黄河流域了,并且被加工为珍贵的玉器。这要远远早于张骞出使西域。

  尽管今天我们还没有办法了解丝绸之路究竟是怎么走出来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至少早就有人把玉石或者加工过的玉,作为一种商品,运到了今天河南这一带。而且其他发现也证明,在更往东的地方,甚至在沿海,也找到了新疆早期的玉。这比我们原来认定的丝绸之路形成的时间早得多了。我们注意到,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有一位副手当翻译,否则他到了新疆,甚至到了今天的阿拉伯等地方,怎么交流呢?其实他的副手就是一名“胡人”。正是依靠了当地人的经验、知识和语言能力,张骞出使西域才有可能完成。

  那么在丝绸之路上,日常维持的人是谁呢?研究发现,主要是靠当地的民族,特别是新疆各族民众。根据历史的记载,新疆历来是一个文化、经济交流的一个汇合点,多种文化在这里汇合,多种经济成分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发展空间。据两千年前 《汉书》的记载,当时新疆各个民族分为两类,一类是行国,他们是迁徙的、游牧的、经商的;还有一类城郭之国,他们建起了城,基本上定居了。他们都对丝绸之路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说,没有他们就不可能形成丝绸之路。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中原人主要是从事农业的,而且在农业社会形成的儒家文化一直是安土重迁,爱惜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一般是不大会迁移的。所以丝绸之路上除了执行政治任务、军事任务的人以外,没有什么中原的百姓会主动进行长途的冒险,他们的身体条件也经受不了那样的艰难。但是,在西域也就是在今天新疆的行国和城郭之国,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行国直接从事丝绸的运输,或其他物资的运输和交易。但是沿途需要补给,需要有交易点,靠什么呢?就靠刚才讲的城郭之国里那些定居的民族,他们为运输者供应物资,让他们休息,让运输者能够继续去往下一站。

  我第一次到新疆来的时候,有一点觉得不大能够理解。当时的长途汽车往往是早上天不亮就开了,但是在下午一两点钟就停了,我当时问司机,你不能开到下一站吗?他说这太危险了,因为当时车辆往往容易熄火或者突然开不动,而且从这个点到下一个点,中间是没有任何补给的,说不定今天晚上就开不到下一个地方了,所以他们必须留有很大的时间余地。你看,在汽车时代都这样,那么在骆驼、马、步行的年代,要是没有这些当地定居的民族,这条交通线能够维持吗?所以正是当地人民的勤劳勇敢、不畏艰险,才使中原的丝绸等其他重要的物资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及世界其他地方。

  我们知道,在罗马帝国,丝绸的价格比黄金还要贵,中国最早给世人的印象可能就是丝绸之国。与此同时,各种文化也在这一条道路上传播。我们今天熟悉的很多植物、动物都是来自这条路。人们历来对张骞出使西域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忘记,而且我们必须要知道,丝绸之路之所以成为东西交流的大动脉,之所以对中国、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离不开生活在今天新疆境内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在丝绸之路上,当地的民众还提供了很多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使得在这条路上的行人和商人能够化险为夷,并且还留下了很宝贵的记载。比如,在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境内,海拔超过四千米,到那里人会产生高山反应。书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说这里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 “大头痛山”,一座叫 “小头痛山”。为什么呢?因为人到了那里会头痛,连马都不适应。其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高山反应的记载。

  书上还有这样的记载,有些地方有大雪,经过的时候,人跟牲口千万不要随便发出声音,不然说不定暴风雪马上就来了,这是最早的有关雪崩的记载。我们今天知道,在高山的冰川或者积雪面前,当各种力达到一个临界点的时候,一些声音甚至人的喘息声都可能导致这个临界点的突破,引发雪崩。你看,两千多年前的中原人已经有了这样记载,这样的认知来自哪里呢?就来自于帕米尔高原上的民众,来自于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古代,人们已经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相互学习对方民族、对方群体的有益的经验,使自己的文化和经济得到发展,这种特点贯穿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相反,一味地排斥其他民族,以为自己的文化、经验肯定比其他民族发达,那么就会阻挡自己的进步。我们今天能够享受传统文化的恩泽,应该感谢我们祖先的开放和包容、互相理解和互相学习。

  文化的包容、文化的相互促进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历史,也是今天,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明天

  我记得1982年到塔什库尔干的时候,我曾经问当地的一位学者,你们塔吉克人在山上最需要的是什么呢?这位学者是当地文化馆的,他说很简单,我们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是茶叶,二是白酒。他跟我说,我如果一天不喝茶,头会晕乎乎;一天不喝酒,就浑身没劲。我问他,这两样东西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呢?他说,以前茶叶很贵,但是公路通了以后大家都喝了。

  我后来到过其他地方,比如西藏的阿里地区,那是所谓 “世界屋脊”的屋脊,海拔相当高,在藏北的无人区,在蒙古的草原,在很多地方,我都能看到来自内地的茶叶。藏族的牧民,即使再贫苦,他们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烧奶茶,他们的茶叶来自什么地方呢?很多都是来自湖南生产的砖茶。在蒙古、俄罗斯,他们日常生活也都离不开茶叶。我们知道茶叶的原产地是在中原,有人说在今天的浙江,还有的人认为是在今天的四川或者其他地方,但是当它成为刚性需求以后,就开始传播到各地。

  历史研究证明,牧业民族一旦用上了茶,往往就再也离不开了,因为他们在汉族人的基础上改变了饮茶的方式,就是把奶和茶放在一起,冲成奶茶,这对他们的健康很有益。在西藏,人们就认为,多喝奶茶可以抵制高山反应,有利于健康。现在的一些研究也证明,在以乳类、肉类为主食的人群中,喝茶的确对他们的健康有益。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中原跟边疆地区早就形成了经久不衰的茶马互市,简单地说,就是拿茶叶去换马。其实,茶马互市不仅是简单的茶叶和马, “茶”其实包括大量的内地汉族地区出产的茶叶、粮食、日用品、小的工具,那么 “马”也不是简单的马,还有其他的牲口、畜牧产品,还有边疆地区丰富的矿产,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这些物质所带来的精神的部分、观念的部分,也同时得到了交流。

  我们看到,历史上民族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的时候,茶马互市也就畅通无阻,人员交流往来也是络绎不绝。西汉后期,当汉朝和匈奴处于和平阶段时,当时的记载表明,边疆的关门一直到晚上都是不关的,牛羊遍野,人烟阜盛,是一派和平、祥和的气象。

  我们今天讲文化的包容,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看到不同文化的优点;即使自己不太容易接受的,也要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别人的文化为什么长期以来会演变出这样的结果。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了,因为地理环境、生存空间不同,从而发现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呢,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合理的方式可以展示,但是不要急于对外推广,不要要求人家一定要去学习你。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个很好的原则,那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展到了今天,我想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形成一个新的观念,那就是 “己所欲,如何予人”。我们以前往往认为,我认为好的,你也必须认为好,所以我要把它推广给你,要你学我,这是我的一种好意。其实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认为好的,人家不一定以为好。如果人家以为好,也要考虑人家该怎么样向你学习。所以,不要急于把你自己认为好的文化去推广,更不能够强制推广。

  同时,我们要知道,人类的物质文明是可以不断积累的,但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往往是依靠少数甚至个别的天才,由他们创造倡导或者传承发扬的。可以说,物质文明是依托于群体积累逐步提高的,而人类在精神上达到的境界,比如在艺术上境界极高的少数天才人物,就不仅存在于一个人口多的民族,也存在于人口少的民族。在我们中国56个民族中,都有这样的天才,都值得我们重视、珍惜、学习。当然,文化的包容、文化的相互促进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历史,也是今天,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明天,我们必须本着这样的精神。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