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样写简历的?古代履历表历史文献
个人简历也叫履历表,通常都是记录个人生涯的一些成就,而个人简历也方便了别人了解你的基本信息,那么古代有履历表吗?古代是怎样写简历的?带着疑问,下面就跟随中国历史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身边的很多东西,看似稀奇,其实并非凭空产生,通常追根溯源就可以找到其源头,履历表也不是例外。所谓履历表,虽然花样繁多,但是其本质就是一种书面 式的自我介绍。在古代,陌生人见面,固然大多时候做一下口头的自我介绍就可以了,但是当面对较为正规的严肃的场合的时候,就需要在书面上介绍自己。要说最 严肃的场合,莫过于官场。实际上,早期的履历表就是在官场中产生的,只是在当时并不称为履历表。
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履历表,当属 隋炀帝时期的“脚色”,通常用“色”来代替。隋朝奸臣虞世基担任内史侍郎的时候,就是依据官员贿赂的多少,来评定考核结果。贿赂多的,则不吝啬自己的赞美 之词,让其可以加官进爵;若是没有对其行贿的,则在记录该官员任职经历的表单上标明颜色作为记号。因此,这种记录官员经历的表单则被称为“脚色”。
宋代时,只要是“入仕”都要填写一份自传式文书,也叫做“脚色”,或者称为“脚色状”。总体而言,古时候较为正规的履历表主要产生于官场。除此之外,参加科举考试的报名表也是一种较为正规的履历表。
“脚色”所填写的内容与项目由朝统一规定,首先是个人家庭基本情况,具体包括以上信息:“乡贯、家口、年龄、个人经历、户头、三代名衔”等。很显然,这 与现在的履历表已经是大同小异。其次,还需要填写政治立场和社会关系,所填写的内容一般围绕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而定。例如,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因为范仲 淹的“庆历新政”惨遭失败,守旧派官员因此得势,“脚色”上需要特别注明是非元党人亲戚,但是在蔡京、童贯等六奸臣被查办之后,就要在“脚色”上明确指出 非“六贼”亲戚。
本文作者: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