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怎么来的?中秋节有何习俗历史文献

2018-04-23 21:00:11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每逢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远在异乡的游子便期盼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正所谓月圆人团圆便是这样的,因此,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且,中秋节自发展到现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那么,亲们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中秋又有何习俗呢?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中秋节又有何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

  说到中秋节的起源那可又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了,其说法众多。

  其一,中秋节最早见于《周礼》一书,由此说来中秋节应该是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了,但是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其二,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其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以上是有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且不管哪个说法最为准确,中秋节自发展到现在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圈的一个盛大的节日。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中秋节又有何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习性

  与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的习俗也是颇多的,且,由于地域不一样习俗也不尽相同,以下是有关中秋节的习俗。

  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中秋节的习俗是祭月、赏月、拜月。

  据《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除了祭月、赏月、拜月之外中秋节的习俗还有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等等,其中吃月饼是南北两地都有的习俗。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以上是中国历史网的小编在针对中秋节的由来,简述中秋节的起源及习俗相关事宜作出的解答,如您要想要了解更多与中秋节相关的故事,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