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是怎么来的?春联的由来有何故事历史文献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自春节的起源始,贴春联就伴随着春节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据说,贴春联起源于桃符,有镇邪之功效,是人么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但是,你知道春联是怎么来的吗?春联的由来又有何故事呢?带上问题,现请一起来看看看吧。
春联是怎么来的?
我国古代春联可以知识追溯到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春联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也有篆刻在悬挂门庭的长幅竹片上,以后又墨写在丝帛稠带上(北方人称之为幌子)以装饰门庭。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之后,春联便由文人墨客书写在纸制条幅上悬挂,进而再发展到人们用红纸书写并张贴在门亭与厅堂。
春联的由来有何故事
春节贴春联是意味着吉祥如意的象征,它表达了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且,贴春联自起源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按照当代艺术大师周汝昌先生的话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且,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也是颇有研究。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以上是小编在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春联是怎么来的以及春联的由来有何故事等问题作出的相关解说,如您还想要来讲更多与帖春联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事迹,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
本文作者: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