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怎么来的?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历史文献

2018-04-23 17:00:10

  清明节,是人们追忆往生之人的节日,自春秋时期起,经过历史的发展,清明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同时,清明最早是作为节气的存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那么,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吗?带上问题,咱们以下见分晓。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不过,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训》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而关于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一传说,传说清明节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据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

  清明节作为祭祖的节日之一,其最主要的习俗是祭祖,也就是扫墓祭拜祖先,除此之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放风筝,食俗、戴柳等等。以下是小编关于清明节习俗一事做出的解释。

  1、扫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踏青。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3、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有人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它们被吹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食俗。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5、戴柳。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

  在宋代,人们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

  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以上是小编清明节是怎么来的以及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等问题作出的相关解说,如您还想要了解更多与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等典故,经过关注中国历史网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