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由来:饺子是怎么来的?饺子最初叫什么历史文献
饺子,作为中国的传统特色美食,自其起源到至今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饺子发展至现代,已成为北方人们过年必吃食品,可是,喜爱饺子的人很多,可知道饺子是怎么来的却很少,据说,饺子是起源是东汉时期,最初是因为祛寒娇耳汤,而后,经过历史的发展一直到明朝时期才正式更名饺子的,那么,饺子最初叫什么?带上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饺子是怎么来的?
饺子,作为中国传统的面食小吃也可以说是主食,其做法是以冷水和面粉为剂,将面和水和在一起,然后将经发酵而成的面团擀擀,擀成一个个的粗面团,这样之后再用刀将一个个面团切成一块块圆的小面团,最后将这些小面团擀成中间略厚周边较薄的圆皮,包裹馅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而因为最初饺子是用水煮的所以,饺子又叫水饺。
关于饺子是怎么来的说法诸多。
其一,饺子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张仲景的神医发明的,最初,张仲景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由于张仲景的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其二,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据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
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最初叫什么?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
三国时期的饺子称作“月牙馄饨”,但是在南北朝时期饺子又称为“馄饨”,而唐代则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不过,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而神医张仲景则把它取名为“娇耳”
以上是小编针对饺子的由来所搜集的资料,现在大家明白了饺子是怎么来的以及饺子最初叫什么了吗?如您还想要了解更多与饺子相关典故,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
本文作者: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