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服饰制度是怎样的及西周服饰衣料有什么特色历史文献

2018-04-20 18:00:08
    西周是自夏商之后有一个一统的奴隶社会国家,阶级关系非常严紧,等级关系非常鲜明,这一点在西周的服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隋西周的服饰吧,西周的服饰制度是怎样的呢?西周的服饰衣料又有怎样的特色呢?

西周的服饰制度是怎样的及西周服饰衣料有什么特色

    西周的服饰制度是怎样的?

    叙述西周的服装,当由头上的首服开始。
    古代首服有冕、弁、冠、巾、帻多种。冕是王公诸侯的首服,而弁却是由天子至士的常礼之用。二者的差别,据《周礼》“夏官·弁师”,爵弁前后平,冕则首低一寸余,冕前面的旒,也因爵位高低而有多少。
    冠是有身分的人共用的首服,小孩成年时即须行冠礼,表示他已能肩负成人的责任。《仪礼》“士冠礼”:“弃尔幼志,顺尔成德。”从此这个孩子是有名字的成年人了。平时冠的颜色是用玄黑色,有丧服则用缟素(《仪礼正义》)。冠的形制,尚少实物为参证。既须束发受冠,冠必高耸。所谓峨冠,即是高帽子,中间用发笄贯簪。传统丧礼中服御的麻冠,虽是礼经注疏家考证的结果,当仍与古制相近。但冠制总会因地方习尚与个人喜好而有不同的样式,西周的冠式,也未必处处时时完全相同。

西周的服饰制度是怎样的及西周服饰衣料有什么特色

    一般人则御巾帻,据说是卑贱执事不冠的首服。然而庶人也未尝不能御冠,《礼记》“郊特牲”说到野夫蜡祭时,也是“黄衣黄冠”。野夫是农夫野老,也仍可衣冠行祭。
    风日雨雪,但凭冠巾不足以御寒。古人有台笠,《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台笠缁撮。”意谓以莎草制的笠帽,加在缁布的冠上。牧人长时在野,自然更须披蓑戴笠,《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糇。”正是写实的描述。妇女有的用笄簪处理头发,有的以飘带束在发端,有的以发尖梳合上指,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绸直如发……彼君子女,卷发如虿……匪伊垂之,带则有余;匪伊卷之,发则有旟。”发式变化,也不输于今日。
    其次说衣裳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上衣下裳: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冠服制度: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那时的各种冠已发展完善,并延续后世),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他们仍旧是上衣下裳制,只不过是冠与章纹,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最后说到鞋子
    古人鞋分屦舄两种。据《周礼》“天官·屦人”郑注,复下曰舄,禅下曰屦,则显然依双层底与单层底而有区别。金文所记赏赐礼物中,赤舄也是常见的项目。        
    《诗经》“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又“大雅·韩奕”:“王锡韩侯……玄衮赤舄”;
    都与金文铭辞所见相符。红色的靴,似乎须经特赐,则平日大致也有更平常的颜色了。最近河南柘域孟庄的商代遗址,出土了一片树皮纤维织的鞋底,其编制方法与今日草鞋相似。这是考古发现的第一件织成鞋底。商代有之,西周也就可能有类似的行屦,供普通人日常使用。否则单凭那种双层底单层底的红鞋子,恐怕未必经得起长时的跋涉。

西周的服饰制度是怎样的及西周服饰衣料有什么特色

    西周的服饰衣料有什么特色

    衣服的材料,不外皮毛、麻、葛及丝织品。皮毛蔽体,在太古已然。
    西周金文中,近来出土的裘卫诸器即属于一个专制皮毛裘的家族。九年卫鼎铭文,提到的各式皮裘衣服及原料,有咬、貈裘、盠幎、羝皮、豵皮、业舄踊皮,豦幎、贲、鞃、羔裘、下皮……等等,以今日的语言说之,此中可有鹿皮、披肩、围裙、车幔、鞋桶子、虎皮罩、革绳、皮把手,以及老羊皮、羔羊皮、次等皮……等项。皮件用途之多,及种类之繁,也就可想而知了。用粗毛制成的毛褐,也是皮毛制品之一,可能以其粗短触人,显然只用来作工作服,《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据郑笺,褐正是毛布,则褐是农夫常用的冬衣了。
    丝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早在新石器时化,即有西阴村的家蚕蚕茧出土。吴兴钱山漾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也出土了丝织品的残片。
    西周考古资料中,关于蚕丝及丝织的发现,过去曾有河南浚县辛村的玉蚕及若干留在铜尊口上的细绢纹痕。
    最近则有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墓葬中的重要发现。这批遗物中的玉蚕数量较多,大小不一,最大的长约四公分,最小的不及一公分。丝织物的遗痕,或则贴附在铜器上,或则压在淤泥上,三层四层叠在一起。丝织方法大多是平织纹。但是有一块淤泥印痕是斜纹提花织物,是菱形图案。刺绣印痕有鲜艳的朱红和石黄两种颜色,大约是刺绣后平涂的。绣法则是用辫子股绣的针法,先用单线勒轮廓,再在个别的部分加上双线。据原报告人说,线条舒卷自如,针脚均匀整齐,反映熟练的技巧。西周的丝织及刺绣,继承了商代的发展成果。商代的墓葬,也颇有玉蚕。平纹织法和用提花装置的文绮,都已有相当的水平绣。刺绣品在商代也有发现,能作菱形纹和波纹,花纹的边缘则用绞拈的丝线。。
    仅次于丝织品的是麻葛纤维的织物。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过苧麻织品的残片,是平纹组织,密度很密。西周的麻料,有陕西泾阳高家堡早期墓葬的麻布及河南浚县辛村墓葬木椁顶上的数片麻布。葛料是夏天的衣料。
    《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为綌,服之无斁。”看来葛草纤维,由野生葛草采集。葛丝织物,精者为,粗者为綌。葛丝绵绵,是以诗人在“王风·葛藟”中比喻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亲思。“魏风·葛屦”是新娘送给新郎的礼物,可想也必是珍贵之物。除麻葛之外,还有一些植物纤维。《左传》成公九年引逸诗,“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菅蒯是茅草之属,据说菅宜于作绳索,蒯宜于作履,想来即是草履了。
    综合的说,西周时代的衣着,上承商代传统,下接春秋战国的一般形制,须到战国的胡服及楚制,与中原服式相融合,中国的服装始有大改变。以衣服的原料而言,西周已能掌握中国衣料的大部分,有皮、毛、丝织、麻、葛各类。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