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青牛怪中的金刚琢是什么法物历史文化

2018-04-30 10:30:30

  西游记中,很多妖怪是偷了天庭上的宝物来祸害人间。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师徒四人在路上遇见了青牛精。在孙悟空和青牛精大战,不料被青牛精用一个圈子套去。孙悟空请来托塔天王、哪吒、雷公、火德星君、河伯、西天罗汉,法宝都被圈子套去。最后如来暗示,让孙悟空去太上老君处寻找,才发现是他的青牛下凡为妖,而那个法物正是太上老君的金刚琢。那么金刚琢到底有多厉害?下面就跟随中国历史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金刚琢和金刚圈

  金刚琢和金刚圈

  道教还真没找到这件法宝,但禅宗里有一个东西,和它很相似,这就是禅师们经常说的“金刚圈”。

  “金刚圈”这个话头,是杨岐方会禅师提的。杨岐方会禅师 (992年-约1049年),他拿这句话问弟子:“栗棘蓬你作么生吞,金刚圈你作么生透(或跳)?”后来很多禅师都用这话来问弟子,希望让弟子迅速参悟。比如:

  面壁成何物。古今多伎俩。祥麟一无措。以拄杖画○云。寻常拈个金刚圈。天下衲僧跳不出。(《黔南会灯录》)

  金刚圈把猴子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个禅宗公案有吗?也有的:

  金刚圈、栗棘蓬。是甚么弄猢狲家具(耍弄猴子的工具)?

  一般的禅师拿这个来考问弟子,就是用拂尘在空中画一个圈(禅宗叫“圆相”),然后问:“这个金刚圈,你怎么跳?”一般的弟子是答不出来的。答不出来,就等于像个被耍的猴一样,被套住了。

  那么怎么答才对呢?答案是:如果不悟,怎么答都不对。如果悟了,怎么答都对!这个问题就不能用我们任何一种语言的逻辑去思考。只要一用逻辑思考,那就套住了!

  禅宗这种问题都是这样的:比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类似的问题,决不能用罗胖的思维去想,这里面没有逻辑上的同一律、排中律什么的,目的就是毁你三观的!

  金刚圈不但能套东西,还能坚硬无比,能砸人。孙悟空就是被太上老君用金刚圈砸了一下,才被击倒的。禅宗公案里面有用金刚圈打头的描述吗?也有。例如《无明慧性禅师语录》:

  有时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生金刚圈撞着头疼。有时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烂棘栗刺踏着脚折。

  如果能跳出金刚圈,那就了不得,禅宗高僧说“便与三世诸佛把手共行”,“跳金刚圈。可以敌胜惊群。可以转凡成圣”。但是,该怎样跳出呢?首先应该清楚,金刚圈到底指什么?

  金刚圈到底指什么?

  其实据小编理解,这和禅宗经常拿来打比方的“蚊子上铁牛”、“石上栽花”、“银山铁壁”、“无孔铁锤”等,意思都差不多。比喻某一种东西,用普通人的智慧难以理解、难以穿透。

  这玩意是什么呢?据小编的理解,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就是人类智力的边界!是理性思维的局限性。换句话说,是阻止人类认识到自己本来面目的障碍!

  人类的智力是不断发展的:针对外界,我们有各种创造发明;针对内心,有各种心理测试装置。还有各种逻辑判断、推理归纳、演绎计算等思维方式,但是,这些方式,折腾了多少年,至今认清楚心灵的本质了吗?没有。小编曾经说过,孙悟空好比人的心智,那么这些创造发明、测试装置、逻辑判断推理的方法,无疑就可以看作孙悟空搬来的各路法宝!

金刚圈到底指什么?

  金箍棒无非是棒,哪吒剑无非是剑,佛祖砂无非是砂,就是自然界的水火,也只有通过两位星君的火具水具的转化,才能用来为人类服务。这些法宝其实都是工具,在正常的规则下,对人类都是有效力的。今天的法宝岂不更加发达了?比如望远镜可以大大地拓展视野,飞机汽车可以大大地拓展活动区域,各种推理归纳、演绎计算可以大大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它们都可以看作是法宝,但这些法宝,都是人类智力创造出来的,无法突破智力本身!也就是说,人类很难靠自己创造的工具来认识自己。

  那么,该怎样破除这种理性的局限、智力的边界呢?其实《西游记》这部书,以及禅宗、内丹术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五十二回的题目:如来暗示主人公。找到主人公,找到本来自我。智力的边界就破掉了,这和前面所说的“六贼无踪”、“好向丹台赏明月”,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玄,其实很简单:人类学会了使用智力,使用理性,使用工具,但是理性和工具也使我们和自然界对立了起来。理性(或法宝),只能对对方应用,而不能应用于自己。就像手电筒不能照亮自己一样。禅宗所努力的,就是努力认清自己,照亮自己,使用一系列违背逻辑、违背理性的方式,走出这一盲区和陷阱。

  其实八这段的时候,小编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森森的无力感!尤其是书面文字的无力感,比起《西游记》来,我们今天的语言差得远啊差得远!哪位想进一步八的来找小编,小编给你画个圆圈!

  每一个法宝,都是古人的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研制汽车、研制飞机、研制计算机,其实本质上,都是被问题驱动的:我们人类能这样做吗?能那样做吗?能在地上快速移动吗?汽车就出现了。能在天上飞翔吗?飞机就出现了。其实古人也一样,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技术,却能提出这些问题。他们研制不出工具,却可以把这些问题转化为神话故事中的法宝。我们不妨把法宝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工具,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神仙们倾尽全力,研制这些工具,使它们威力越来越大。

  铁扇公主问:我们人类能利用风能吗?于是她就开发出一把扇子工具来。

  灵吉菩萨问:我们人类能止住台风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颗定风珠工具来。

  太乙真人问:我们人类能瞬间移动几千里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对风火轮工具来。

  赤精子问: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光致人死命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面阴阳镜工具来。

  太上老君问:你们天天嚷着利用光能,利用风能,利用这个那个能开发工具,但这些工具能使人类认识自己吗?于是他就开发出一个金刚圈来。

  所以,法宝是针对外界设的问,而金刚圈是针对法宝设的问。金刚圈本身并不能喷火喷风,并不能瞬间位移。但一切法宝面对金刚圈,就必须回答金刚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那就被套走。

  金刚圈与青牛

  所以《西游记》的高明之处,就是它特别善于使用意象。它为什么安排一头青牛来玩这个金刚圈呢?禅宗的这个金刚圈,和牛难道有关系吗?

  答案也是有关系的,例如《如静禅师语录》:

  秉拂。上堂。铁酸馅、金刚圈,塞断咽喉,拽脱鼻孔。天童立地有分,衲僧乞命无门。且道,如何堪与瞿昙作子孙。

  请首座上堂。拔断毒蛇尾巴,穿住黑牛鼻孔。虚空背上牵来,大地六番震动。

  所谓“拽脱鼻孔”,肯定指的牛说的,不是指人说的。如净禅师,生于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也就是说,宋代的时候,禅宗就已经兴起这种牛戴金刚圈的比喻了。

  牛,在禅宗中是有特殊的用意的,禅宗借牛来比喻心性,牧牛如牧心,降伏了牛,就是找回久已迷失的自我本性。青牛逃脱了,“拽脱鼻孔”,其实就是暗喻心性逃脱了。不但逃脱了,还拿着智力的局限性来挑战修行人。这时除了寻得“主人公”之外,别无他法!

金刚圈到底指什么?

  《西游记》编这一段故事,是极高明的。他选来选去,选了太上老君的牛作为心性逃脱的象征。正好老子的这头牛,很喜欢戴圈。下图是佳县明代壁画老子八十一化图,这头牛就戴了一个圈。这就是给牛戴的鼻环。原著也说了:“老君将金钢琢吹口仙气,穿了那怪的鼻子,解下勒袍带,系于琢上,牵在手中。至今留下个拴牛鼻的拘儿,又名宾郎。”

  这里多扯一句,其实和太上老君有关的梗,应该还有很多值得开发,例如孙悟空在平顶山的那回,变了老道士,要骗两个小妖说我这葫芦能装天。结果是请来哪吒太子,用真武皂雕旗遮住了日月,于是天地昏暗,把真的葫芦和净瓶骗到手了。其实在道教故事里,反倒是太上老君干过这事,“太上(老君)于迦夷国,王好杀不信凌犯。太上左手把日,右手把月,藏于头中,天地俱昧,国人恐怖。”(浮山老君洞八十一化图刻辞)

  金丹砂是什么?

  青牛精这一回,还有一件好玩的法宝,就是金丹砂。这砂的特点是能埋人。《西游记》原著说如来派了十八罗汉,取了十八粒金丹砂来擒拿青牛怪:

  细细轻飘如麦面,粗粗翻复似芝麻。世界朦胧山顶暗,长空迷没太阳遮。不比嚣尘随骏马,难言轻软衬香车。此砂本是无情物,盖地遮天把怪拿。那妖魔见飞砂迷目,把头低了一低,足下就有三尺余深;慌得他将身一纵,跳在浮上一层,未曾立得稳,须臾又有二尺余深。

  这种和沙漠一样,能陷没人的“金丹砂”,佛经里有吗?有,这就是金刚沙。《正法念处经》里记载了大焦热大地狱里的“雨沙火”:

  有金刚沙遍满其中。柔软如水能烧之人。犹尚畏没。况重恶业地狱之人。彼地狱人。入中则没。犹如没水。恶业因故。没已复出。彼金刚沙。有三角块。刃火极利。揩罪人身乃至骨尽尽已复生。生复更揩。揩已复尽。尽已复生。死而复活。无能救者。堕焰沙中唱唤号哭。呼嗟涕泣。以恶业故。

  也就说,地狱中的罪人落入了这种金刚沙中,马上就会陷进去,就像没在水里一样。没进去又浮出来,金刚沙有带火的刃,把罪人的身上的肉刮净之后,又复重生,这样反反复复地受苦。这有点像郭德纲的相声《文武双全》里面练铁砂掌,用掌在铁沙子子里磨;一开始的时候当然不行,要用红小豆——捶豆馅!

  当然,“金丹砂”也没有奏效,依然被妖怪套去了。罗汉这才告知,要到太上老君那里寻访寻访。

  小编觉得这里特别好玩的一个事,就是如来和太上老君交换了一次法宝的名字。“金丹”本来是道教的专用语,佛祖的法宝偏偏叫“金丹砂”;“金刚”本来是佛教的专用语,老君的法宝偏偏叫“金刚琢”。很可能,作者在这里宣扬的正是佛道同一的观念。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