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魑魅魍魉 蛊惑人心的妖魔鬼怪历史文化
魑魅魍魉是的传说妖魔鬼怪。但后来被人们比喻成形形色色的坏人。那么关于中国的民间流传的中国十大魑魅魍魉都有哪些?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将为大家盘点中国十大魑魅魍魉都有哪些?

1、贵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观音菩萨身边的女童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Sagara-nagaraja)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2、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
辟邪,即避凶,指驱除邪恶;偏邪不正;驳斥邪说。见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七:“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此外茅山道教道士佩戴的茅山玉佩亦是辟邪神器。

3、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狐仙
在中国卫道除妖神话中,狐狸通过修炼、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气,能够化身成为人形。一说狐狸要幻化成人形需要作法,《酉阳杂俎》记载:“旧说,野狐名紫狐,夜击尾火出,将为怪,必戴髑髅拜北斗,髑髅不坠,则化为人矣。”一说“狐口中媚珠,若能得之,当为天下所爱。”狐妖多变为美女,以勾引壮丁或少女。

4、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牛头来源于佛家,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佛经故事见于《佛学常见辞汇》。此外,还有日语电影,牛头人(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中忒修斯和米诺斯的故事)等。

5、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
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6、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长的凶神恶煞、阴险狡诈,但绝大部分都心底善良、正直。决大部分是判处人的轮回生死,对坏人进行惩罚,对好人进行奖励。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7、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
刑天,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8、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传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个太阳共存,赤日炎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虽然后羿接连射掉九个,可一个太阳的能量仍然太强,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饥馁满地,民不聊生。杨二郎毛遂自荐,主动向玉帝讨旨肩挑二山。为蔽强光昼夜追赶,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时因倒鞋土误了时间。为赶上太阳二郎一时性急忙中出乱,一个闪失扁担眼挑穿,两山落地,扁担脱肩,从此形成二郎山。

9、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
夜叉是梵文“Yakşa”的译音,民间传说意思是“捷疾鬼”、“能咬鬼”、“轻捷”、“勇健”。若从音译上来看,他又被译成“药叉”、“阅叉”、“夜乞叉”等。中国佛教、阴间、民间传说中的夜叉,也不尽相同。

10、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杨家将事迹深脍人口,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例如双笼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芭蕉树上,乱箭射死。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后七郎传为阴界专管孤魂野鬼之人
这十怪中,牛头马面,夜叉狐仙多为大家熟悉,这二郎(二郎担山的故事乎?还是二郎真君,玉帝他的外甥乎?)我也不尽了然于兄,只是随之作此画之君之言而云云乎,不求甚解,实在惭愧;而大多数的鬼怪多来自异域他邦,并非我中土土著,如辟邪、牛头,个人而言,就十分同情钟馗他老兄怎么榜上无名,还有那个七郎就是杨家将的故事中被奸相潘仁美万箭射死的杨七郎,大概黑了点,面目自然地狰狞了些,结果被爱好忠烈豪门的老百姓编入鬼籍,而成为一个刹神厉鬼,实在是糟践了民族主义膨胀的鼓吹者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历史题材,其他的,像龙女的故事显然和前唐盛世的白话小说多少扯点关系,刑天更是古代反抗暴政的英雄人物(依次类推,孙悟空、共工还有祝容氏等等也有理由占有席位的),判官则来自文学著作(诸如《西游记》什么的),于是乎,单单几个小鬼小怪,就是中西方文化荟萃中的点滴积淀,可以说代表了民间视角的历史一面,不知道您都注意到了没有呢?
以上是关于中国十大魑魅魍魉的信息,如你想了解更多详情,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
本文作者:历史网
-
Tags:魑魅魍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