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次屠城的原因都是什么历史秘闻

2018-06-08 16:00:10

  南京市是一座拥有这六千多年文明的历史古城,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且 ,南京不仅有着“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更是被称为“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但是,与南京拥有的悠久历史方面相比,据历史记载,南京还曾被屠城六次,六次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南京为何会被屠城?南京被屠城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南京为何会被屠城六次?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南京这座城市就不断的被从外边攻破进来的军队屠城,紧接着的侯景之乱就进入高潮。

  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血腥大屠杀发生在548年,梁武帝时期的候景叛乱,当时南京城名为建康,全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遭屠杀,史料记载,死亡人数在50万左右。

  第二次血腥大屠杀是在1130年,北宋灭亡,金军火烧建康城,3日屠杀17万人,掠夺宫廷嫔妃上万,全城人口仅剩十分之一。

  而那些年代久远就不提了。就来说说近现代以来的吧。

  清军南下屠一次,太平军时期天京内讧屠一次,湘军打下南京大屠一次,然后辫子军张勋部攻克南京又屠一次,最后就是日本鬼子的南京大屠杀。

  据记载,洪秀全的太平军令朝廷如坐针毡,朝廷密集频调全国各地精锐部队欲除灭之,均以失败告终,实在无计可施,便悬赏擒拿,曾国藩适时出现了。曾国藩领导的部队不同于其他,这是曾国藩的智慧所在。曾国藩站在道德制高点,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1854年2月, 曾国藩发表讨粤匪檄: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且说,湘军进入天京(今南京)后,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财物与女子就抢。直杀得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尸体涌进长江,几乎使江水不流。

  据曾国藩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 “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这次屠杀,是历来南京灾难中最惨烈的一次。屠城、焚烧城后,南京连一棵完整的树都找不到了。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记载:“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清人记载:“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所谓伏尸百万,除了战死者,就是曾国藩在城内外屠杀的平民。“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显然这次屠杀最保守估计也应该在50万人以上,清人所说的伏尸百万也是有可能的。而屠城和对城市的毁坏程度也是历史之冠。

  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城最多有100万人。可到光绪登极的1875年,人口还不到50万。后来李鸿章署理两江,认为南京城需要百年方可恢复。曾国藩因为在南京的屠杀手段残暴,被人们称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现在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

  而最后的一次屠杀也就是第六次南京大屠杀,就是1937年12月初发生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据记载,日本发动5万兵力攻占南京,残杀同胞30万。这是中国当代战争史上最屈辱的一页。文字写到这里,可以说,前面所述都是铺垫,此篇行就的转承要从蒋介石说起。解放后的文化传播中,国民得到有关八年抗战的讯息是,日军侵略中国时,蒋介石带领国民党部队逃避到四川峨眉山,等到日军投降,蒋介石及部队才从峨眉山上下来,意是英勇抗敌的不是国民党。

  中国当代战争史的很多史料都记下一个悬案,就是在1937年12月初,日军侵战南京时,国民党一支2000多人的川军部队神秘消失在青龙山,日军侵略记录也没川军任何消息。当时坚守南京,与日军殊死抵抗的主力其实是国民党,这与后来解放后文革中的某种声音不谋而合。

  有人说,不要提及南京大屠杀,因为日军屠杀的多是国民党,所以,社会文化和教育传播出现了30多年的空白:很长一段时间,南京大屠杀在中国历史和战争史上销声匿迹。倒是小儿科般的将蒋介石在1927年屠杀事件明示其中。若不是南京大学的高老师和学生,可能被遮蔽真相的时间还要延长。这之前,《中国历史教师手册》、《新编中国史》、中学历史课本等,均没有南京大屠杀踪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只是到了1985年才建成;这期间,中国的学者也都保持沉默。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这座古城就一直遭道惨无人寰的屠戮,可是,这座古城始终屹立不倒顽强的驻立在哪里,虽说中国历史上屠城很常见,但南京从太平军内讧到鬼子的南京大屠杀之间区区不到80年时间内多次被屠就很罕见了,尤其经历过湘军打下南京后的灭绝性屠杀后(死于湘军刀下的南京军民不下50万)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网的小编针对南京为何会被屠城?南京被屠城的原因是什么?等方面做出的解释,您清楚了吗?想要知道更多,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