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真相 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嘛历史秘闻

2018-06-08 13:00:13

  中国两千五百万里长征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而据悉,飞夺泸定桥事件就是在长征期间发生的,不过很多后人对该事件的真实性存在着质疑。那么飞夺泸定桥这个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虚构的呢?今天中国历史网小编就带你来一探究竟咯!

飞夺泸定桥真相

 

  飞夺泸定桥真相 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嘛?

  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疑点

  1、为何要留13根铁索

  首先,驻守沪定桥的川军如果真要置红军于死地,为什么还要留13根铁索?如果沪定桥真成红军唯一出路,那驻守沪定桥的国民党川军为什么要留着13根铁索?砍断这13根铁索不就一了百了吗?为什么要留着这13根铁索?根据我们现在对川军的了解,唯一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川军根本不愿意让红军全部牺牲在这里。

  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蒋介石刚刚统一全国,而且也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各地还有不少地方军队,川军就是著名的一支地方部队,而蒋介石之所以还保留川军,根本原因就是指望川军能消灭红军,同时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也让川军元气大伤,最后达到剿灭川军的目的。而川军将领也知道他们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红军在,红军是川军存在的最大原因。

  所以,在剿灭红军方面,川军深知他们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红军的存在。所以,红军之所以在云贵川等地之所以游刃有余,不是红军有多英勇,也不是红军指挥战术有多神奇,而是川军要保住红军这支队伍,同时达到保住川军这支队伍,如果真消灭了红军,川军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如果川军真要消灭红军,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从湘江一役就可以看出,如果真再来次湘江之战,红军就没有存在的可能性了。

  所以,从川军在沪定桥上留下十三要铁索,实际上就是给红军留下一条生路。

  2、是红军真能渡过十三根铁索吗?

  即使川军留下这十根铁索,红军就真能渡过这十三根铁索吗?当年石达开要渡过沪定桥,在只有冷兵器的时代,石达开尚且全军覆没,在有枪炮的时代,红军能够渡过十根铁索?这种神奇恐怕只有神仙才能做到,但红军却做到了?那对面的川军真是熊包蛋?从后来川军英勇抗日来看,川军并非真正的熊包蛋,而是中国抗日的一支铁军。

  但为什么却守不住十三根铁索呢?而且红军的武器装备不可能超过当时的川军。事实的解释也许只有这么几个,要么无军驻守,要么只是象征性的开了几枪,要么桥上的板并未拆除或未全部拆除。从现在解密的情况来看,似乎证实了丁丁的想法。其实,当年驻守沪定桥的只是地方保安部队,既没有生武器,也没有多少人,更没有作战经验,更没有真正全部抽掉桥上的木板,据说只抽掉了百米长的距离,在武器完全不对等的时机,红军要想过沪定桥也就很轻松了。

  3、是飞夺沪定桥其实有几个流传版本。

  也许我们许多人还不知道,我们所熟知的飞夺沪定桥其实只是其中一种最具传奇色彩的版本。其实,根据现在的资料,却有两种版本在流传,一种版本是泸定桥是红一军团的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下的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夺取的; 另一种版本是泸定桥是红三军团的红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下的侦察连指导员覃应机带领12名勇士夺取的。

  第一个版本是我们语言课本所写的,具有很大的传奇色彩,是根据杨成武的回忆录写的,据他的回忆当时对面有两个团的驻军,而且修筑了严密的工事,如果按照这个版本,那红军真是神仙了。第二个版本在丁丁看来真实性却比较大,一是这个版本就是覃应机本人写的,而且驻守的敌军只是地方杂牌部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夺桥行动从头到尾就只有12个人,扔了几颗手榴弹敌人就跑了,红军没有伤亡。而且从覃应机描叙的情况来看,有天主教堂、铁索桥、城在对岸来看,这种描叙更符合当时的环境。而且覃应机的回忆更符合当年陈云于1935年向共产国际的汇报(见《党的文献》2001年第四期第20页)。

  4、是22位勇士竟然没有一位活下来而且没有流下名字?

  在最流行的版本中,飞夺沪定桥有22位勇士(一说21位),据杨成武的回忆开始没有一名勇士牺牲,后来的回忆中有3位勇士牺牲,但无论如何,至少有18位勇士活了下来,但绝的是,这18-19位勇士竟然没有一位活到解放后,而且也没有留下名字,这符合历史事实吗?

  5、是“飞夺沪定桥”的故事竟然来自征文,是出于宣传的需要?

  其实,飞夺沪定桥成文于1936年,最初是彭加伦写的,而彭加伦在红军长征时是红一军团的政治宣传科长。当时成文的背景是1936年7月,燕京大学美国讲师、记者斯诺来到陕北采访,这被看作是一个向外宣传,特别是向外国人募捐筹款的好机会。

  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发起征稿,要求各人在长征经历中,“择其精采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采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 “文字只求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

  所以,在以后的采访过程中,红一军团将士描叙的飞夺沪定桥都不一样,而且前后矛盾,就连敌人到底是两个团还是两个旅或是根本没有正规敌人都极其矛盾,甚至边牺牲人没有也没有定论,就连杨成武的回忆也是前后矛盾,除了所谓的精彩和表现红军的英勇,根本不值得推敲。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飞夺沪定桥这样的故事只不过是征文的需要,是当时宣传的需要,至于真实性或真实程度到底有多大,也许永远是个谜。

  小编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有读过飞夺泸定桥这篇文章,不过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今天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对这件事情的记忆又再度加深了,您是不是也跟小编一样呢?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