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上将中的将军将领:有一人备受毛泽东推崇历史秘闻

2018-05-26 15:30:12

  解放军上将中的“蒋军”将领有多少? 他们分别是解放前夕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将领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他们都曾是蒋介石的爱将,都曾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也都曾率部起义,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历史贡献,并因此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明仁上将——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推崇备至的将军

  陈明仁(1903~1974年),字子良,洪源人,1924年春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11月19日转黄埔军校第1期,曾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官至国民党兵团司令,被授予中将,1949年8月率部起义并加入解放军,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47年5月,林彪率领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夏季攻势。从6月11日起,林彪率10余万人的大军从西南北3面包围位于长春和沈阳之间的战略要地四平。当时,防守四平的国民党军队只有两万余人,守城司令是国民党军的著名战将陈明仁。

  6月13日,林彪下令总攻已被炮火轰击3天的四平。一场激烈的攻坚战全面展开。四平路西已经全部被解放军占领。陈明仁率领不足万人的71军残部退守路东,继续抵抗。解放军的炮火向路东纵深猛轰,国民党的空军向路西狂轰滥炸,双方阵地均成为一片火海。陈明仁的胞弟被解放军俘虏,他的工事也全被炸平。

  此时,如果林彪集中兵力集中炮火猛攻路东,也许能够冲过路东将陈明仁活捉。但是,林彪此时被陈明仁的顽强防守所迷惑,竟然错误地以为陈明仁兵马甚多,便分兵扫清四平外围,放弃了正面进攻,结果给了陈明仁喘息的机会,使陈明仁很快地抢修了工事,配齐了弹药。解放军以重大的代价攻占了四平市街,但是突破口却很小,大部队没能跟进。陈明仁下死命令集中全力争夺突破口。他绝望地向沈阳的杜聿明发电告急,准备“以身殉国”。杜聿明则电令他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顶住,援兵很快就到。国民党派53军、52军、93军和新6军向四平挺进。此时解放军如不撤退,将陷入两面作战的危险境地。林彪考虑再三,下令撤兵。四平街又回到陈明仁手中。国民党4个军与陈明仁在四平会师。此时的四平,硝烟弥漫,残垣断壁,死尸成堆,鲜血成河。

  陈明仁在四平的顽强防守震动了全国。蒋介石欣喜若狂,大声称赞陈明仁:“奇迹,真是人间奇迹!陈明仁真是国家栋梁、黄埔名将!”

  在沈阳,国民党几十万人的军队举行祝捷大会。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把一枚青天白日勋章挂在陈明仁的胸前,并宣布:陈明仁为国民党陆军第7兵团司令官,蒋介石还亲自接见陈明仁和他的夫人。

  1949年,他同国民党元老程潜一起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长沙作出了历史贡献。

  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将军在北京病逝。

  陶峙岳---曾参加过武昌起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陶纪常,字岷毓,曾用名陶锄。1892年9月18日出生于湖南宁乡县仙凤乡。6岁入私塾读书。1904年起先后就读于长沙城南师范附属小学、求忠中学,1907年考入湖南陆军小学堂,开始了军人生涯。1911年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参加武昌起义。

  1912年加入同盟会,并入陆军第一预备学校,随校迁往北京。

  1914年毕业后分到北京北苑陆军第8师受训,充任军官候补生。

  1915年春转入保定陆军官学校第6期学习,曾参加讨袁护国运动。

  1916年秋毕业后回到长沙,在湖南省督军公署参谋处任上尉参谋。后任湘军营长、团长,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和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的作战。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第3旅任团长。

  1927年3月参加会攻南京,任国民革命军第40军第3师副师长。4月代理南京卫戍司令。12月任第3师师长,参加了复克徐州之役。

  1928年9月起任第8师旅长、副师长、师长,参加了蒋桂战争、蒋冯阎战争和对中央苏区的历次“围剿”。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第76军军长兼第8师师长。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积极投身抗日战争。1937年9月率部由陕西经河南驰援上海,参加凇沪会战。

  1938年9月任第一战区胡宗南部第1军军长。1940年夏任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次年4月任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兼陕西民众动员指挥部参谋长。

  1942年8月任第37集团军总司令,次年秋调任河西警备总司令。

  1946年应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张治中之请,任新疆警备总司令、西北行政长官公署副长官。拥护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为稳定新疆局势、缓和民族矛盾作出贡献。同年夏协助张治中释放关押在新疆监狱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并亲自派人将他们护送到延安。

  1949年春曾采取拖延战术,避免了驻疆部队被调入关内参加内战,并与新疆省主席包尔汉等人秘密进行和平解放新疆的准备。同年9月25日排除阻力,率驻新疆的10万国民党军官兵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尔后积极进行宣慰工作,迅速平息骚乱事件,坚决镇压反动分子的破坏活动。

  10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为消除官兵的顾虑、维护民族团结和地方秩序、迎接人民解放军入疆,发布《告全疆将士书》,积极宣传和平解放的重大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1949年12月起义部队整编后,先后任第22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领导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屯垦戈壁,挥汗荒原,创造出在戈壁滩上种植棉花、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建造城市等许多奇迹,使新疆逐渐走出落后贫困的古道,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农业示范区。

  1982年9月在90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任。曾任湖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55年获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12月26日病逝于湖南长沙。

  董其武——支持台抗日将士参加大陆阅兵

  董其武(1899-1989),国民党陆军中将;从1933年长城抗战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12年间,他所属的傅作义部队对日进行大小战役近300余次。1936年,参与组织指挥绥远抗战,获百灵庙大捷。“七七”事变后,率部转战平绥一线,并与八路军紧密配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等。1949年9月19日率绥远军政人员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

  董百胜说,回望抗战,国共两党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表示非常支持台湾抗日将士参加大陆阅兵。国共一同庆祝携手奋战的胜利,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光荣。

  董百胜从小听父辈讲述曾祖父的故事,得知许多董其武将军亲身参与创造的历史。访谈期间,董百胜透露了北平和平解放后,董其武选择坚持驻守绥远、义不南撤的考虑。董其武从未把这一考虑公开,即使在他的回忆录《戎马春秋》也只字未提。

  遗憾未能活捉板垣

  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打响,董其武入晋作战,并参与了抗战初期华北方面的忻口战役。这场战役战争规模大,伤亡惨重,也是在此次战役中,董其武在敌攻我守的胶着态势中,釜底抽薪,出奇制胜地率领精锐部队,于夜间奇袭捣毁了敌军板垣指挥所。

  董其武时任35军218旅旅长。发动偷袭前,董其武左臂中弹,血流不止。但他始终咬紧牙关不吭一声,即使参谋发现,董也要求不要大惊小怪,并向旅部的人再三叮嘱,不许声张,以免影响军心。也是在战后董其武才得知,在其部袭击指挥所时,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朱德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的主力部队,在敌后不断袭扰敌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在董完成任务撤离时,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机场,焚毁敌机24架,消除了忻口上空威胁,耄耋之年的董其武在后来回忆,在缴获的战利品中,有板垣第五师团的,还有东条英机蒙疆兵团、铃木旅团的,可见敌人投入兵力之多。然而受制于兵力不足,未能扩大战果,活捉板垣,成为了董其武的一大憾事。

  董百胜曾到五原战役的发生地,聆听参战老兵讲解傅作义所部利用黄河解冻流凌,1940年围困五原敌军,一举大胜的事迹。黄河在春分前后解冻流凌,此时泥浆泛滥,敌军人马辎重陷于河中,失去机械化机动能力。傅作义部队利用此天时地利,上演了振奋人心的围点打援战役。

历史网推荐

  盘点中国史上十大最牛逼的军师:姜子牙位居榜首

 

本文作者:历史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