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灭夏:解密商朝历史上商汤灭夏的重要细节历史秘闻

2018-05-23 16:00:12

   商汤灭夏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在商汤七年(庚午,前1611),有人向夏王姒癸报告,说商侯招降纳叛,吞并诸侯国扩张领地,意图谋反。姒癸甚为震惊,立刻召成汤入朝询问,将其逮捕,囚禁于夏台(即钧台,今河南许昌禹州市南)。伊尹闻讯立刻带着珍玩珠宝赶赴夏都,求见夏王妃妺喜妺喜原本是伊尹的情人,后来阴差阳错两个人分开了,伊尹另娶了别的女子为妻,妺喜便嫁给了夏王姒癸。伊尹在妺喜的帮助下,夏王很快便释放了商侯成汤。

  成汤被夏王释放后,越发恼恨夏王,从而更坚定了他灭夏的决心

  商汤九年(壬申,前1609),成汤拜伊尹为右相,仲虺为左相。

  商汤十年(癸酉,前1608),成汤经过了几年的充分准备,已经有了雄厚的物资基础和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他开始向夏王朝的几个同盟诸侯国发起攻击。这年秋天,成汤首先出兵灭掉了温国(今河南焦作市温县南),然后以温邑为根据地,与邻近诸侯结盟,继续扩军备战。

  商汤十一年(甲戌,前1607),成汤使伊尹带大批金银珠宝入夏都拜见夏王姒癸,先将一部分珠宝献给夏王,向他陈说商侯并无不臣之心,征讨那些不法的诸侯完全是为了夏王和百姓的利益。夏王姒癸大喜,如今朝廷国库空虚缺少的就是金钱,有人送钱给他自然是好事。便热情招待了伊尹。
    伊尹住进馆驿后,又暗中去拜访妺喜,给她留下一些珠宝,让她用来贿赂琬、琰二妃,进一步迷惑夏王。伊尹与妺喜暗中勾结,欺骗了夏王姒癸。夏王还以为成汤是个忠臣,便高枕无忧,每日与宠臣和妃子们肆意享乐,既不使人访查四方,也不做战争的准备,仿佛真的是天下太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他哪里知道,成汤此时正以强大的兵力继续向外扩张,一步步向夏后氏直属区逼近。
商汤先是灭夏的同盟国

  商汤十二年(乙亥,前1606),夏王朝最大的宗族诸侯国昆吾(今河南许昌市北、新郑市南)不满于成汤的侵略行径,国君夏伯亲自领兵征讨殷商。而此时殷商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成汤任命伊尹为大将军,领兵迎战昆吾军。伊尹足智多谋,手下还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士,昆吾军很快被击败,夏伯率败兵逃归本国。

  商汤十三年(丙子,前1605),成汤在伊尹的建议下,兵分两路继续攻打夏王朝的同盟国。一路由右相伊尹率领,从温邑出发东进攻打韦国(今河南安阳市滑县南);另一路由成汤亲自率领,从蒙邑(即北亳)出发北上攻打顾国(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西北)。韦、顾两国很快被攻灭,成汤命令将两国的贵族逮捕收为官奴。

  两国一灭,邻近的诸侯国都吓得心惊胆颤,他们见商汤势大,不敢与他为敌,便纷纷归顺。于是,夏王朝的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都成了殷商的势力范围。

  成汤灭了韦、顾两国,心中大悦,便想乘胜进军攻打夏王朝,却被伊尹制止。伊尹认为夏后氏虽然衰败,但是还有很大实力,朝政不乱,四夷不叛,此时起兵伐夏时机尚不成熟。
灭夏前祈求神祖保佑

  夏商时期神权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统治地位,天命神权主宰人们的一切,每有重大的事情都要祈求上天,祭祀神祖,以求福佑。战争更是如此,每次战前除向上天和神祖祈祷外,还要占卜请示,以决定行动和指导作战。伊尹通过对以往战争的总结,发现了战争与政治的纽带关系,意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把民众是否拥护最高统治者,看作是衡量国家统治兴亡的一个重要尺度,进而将这一思想用于指导商汤的灭夏战争。

  伊尹建议商侯成汤先从舆论上对夏王朝发起攻势,把夏王的缺点和弱点进行扩大化宣传,把所有天灾人祸造成的不良后果都归罪于夏王的无道,编造一些足以引起万民憎恨的恶行四处传播,同时蛊惑夏王朝的一些正直大臣直言犯上,激怒夏王作出失控的行为。夏王姒癸果然上当。

  商汤十四年(丁丑,前1604),夏王姒癸因老臣关龙逄在朝廷的大殿上当众指责羞辱他,忍无可忍,下令将他即刻处死,引起朝臣恐慌。百官对夏王私下多有非议。伊尹又命人把夏王种种无道行为扩大化,散布到诸夷各国,声称夏王无道,上天惩罚,必将降下更大的灾难,使夏王朝四夷盟国对他失去信心。

  这时候伊尹奉王命潜入夏都,乔装打扮秘密会见夏王姒癸的妃子妹喜探听虚实。妹喜告诉他说夏王做了个梦,梦见两日相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立刻返回商朝告诉商侯成汤: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对夏宣战了。成汤问何以知之,伊尹便把妺喜的梦告诉了他,这是天神的暗示:据西方者胜,据东方者败,我军如果从东部进攻,必败无疑。所以必须“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就是把军队悄悄迂回到夏都以西,然后从西部攻城,这叫反客为主,必然大获全胜。

  成汤大喜,悄悄调动部队沿僻静小路赶往夏都以西,然后便以夏王无道为借口,停止向夏王朝纳贡,并发出檄文,公开叛夏。

  夏王姒癸果然大怒,派人征调九夷军伐商。但九夷人已经知道夏王朝失去民心,不肯出兵相助。夏王姒癸只好作罢。

  成汤得知九夷诸国不肯出兵助夏,立刻调兵遣将,命伊尹率兵攻打夏王朝实力最大的同盟国昆吾。

  商汤十五年(戊寅,前1603)春,商汤的军队攻破昆吾都城,杀死夏伯等宗族大臣,并将族人逮捕为奴,昆吾国灭亡。这年秋天,夏朝的太史令终古见夏王朝大势已去,便窃取了夏王朝的一些重要机密,带领家人暗中投奔了商汤,他向成汤提供了夏王朝的许多重要情报。成汤大喜,便接纳终古为商朝大臣。

  商汤十六年(己卯,前1602)春,成汤亲率商军攻打夏都斟寻(今河南偃师市东北)。

  夏王姒癸疏于防范,军队一触即溃,首战就被商汤军队击败。他见大局不妙,便率族人弃城逃往夏王朝的旧都老邱(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陈留镇北)。夏王姒癸虽然已经年老,但毕竟是位勇猛善战很有指挥才能的人。他在老邱很快组织了一支精锐部队,准备与夏军做一次决战。

  商汤十七年(庚辰,前1601),殷商军队攻占夏都斟寻后继续调兵遣将,出动了兵车七十辆,甲士六千人,东进向夏王旧都老邱发起了总攻。

  夏王姒癸也做好了迎战准备,组织了近万人的兵力列阵于黄河北岸七里营一带,要与成汤一决高下。但是殷商军队在伊尹的指挥下,由成汤亲率主力部队东进正面进攻,伊尹自己则率领一部分精英部队悄悄前往黄河以北联合北地殷人兵出韦邑(今河南安阳市滑县),从东北部向夏都老邱进攻,形成两面夹击的战局,迫使姒癸不得不分兵御敌,从而打乱了夏军的作战部署。

  夏、商双方的主力部队在鸣条(今河南新乡市封丘县)展开最后的决战。

  夏军失去了诸侯国的援助,在殷商军队的强势攻击下孤军作战,最终兵败。夏王姒癸带着部分大臣和家人弃城逃往三朡(zōng,诸侯国,今山东菏泽市成武县汶上集镇丁古刘庄)。成汤旋即率军攻打三朡,夏军又败。姒癸率众突围后逃往成国(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东北)。成国也是夏王朝属国,国君对夏王朝很忠心。姒癸命令身边的大将推移和大牺率军保护城池。殷商军队很快追到,与夏军展开恶战,最终活捉了夏朝大将推移和大牺,灭掉了成国。

  姒癸仍不投降,率数十位忠心护主的勇士杀出一条血路逃往焦门(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附近)。在焦门又遭到了殷商大军的围攻。夏王姒癸虽然勇猛善战,但毕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后来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商汤本想把他及其全家处死,后来采纳了伊尹“以仁德治国”的建议,便没有把夏王处死,而是将他流放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一带)。

  令人不解的是,曾经为伊尹提供情报的妺喜,此刻竟然心甘情愿地跟随着夏王姒癸。伊尹欲留妺喜共享富贵,却被她婉言拒绝。她说:“夏君曾经深爱过我,如今他老了,而且国破家亡,到了穷途末路,我怎么可以抛弃他呢!”伊尹无语,他知道妺喜的选择是对的,如果换成自己也同样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虽然他对妺喜有着刻骨铭心的爱,但是他知道聚散是上天注定,他们今生有缘无分,也只能尊重妺喜的决定。妺喜随同夏王姒癸去了南巢,一直陪伴他到死。姒癸死后她仍然没有离开南巢,继续为他守灵至终老。

  成汤统一全国,正式建立商王朝。自号商汤,以商汤十八年(辛巳,前1600)为商朝始建国元年。这一年成汤已经八十九岁。

  成汤志得意满,坐上王位后有些飘飘然了。他不听右相伊尹的劝告,不顾民生涂炭,在刚刚建国之后便在全国调动大批的人力和物力,下令在夏都斟寻附近建造新都,这个都城史称西亳(今河南偃师市城关乡)。

  成汤为了夺取天下,连年发动战争,已经给天下百姓造成了极大苦难。他灭夏后,又大兴土木建造西亳王都,给各地百姓增加了更大的负担。西亳占地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它比夏都斟寻几乎大过一倍,建造得十分豪华。可见奢侈腐化的并非只有亡国之君。

  但是上天好像故意与成汤作对,自从他立都西亳后,商王朝一连七年大旱,老百姓饿死无数,天下万民恐慌,暴乱不断。

  商汤十九年(壬午,前1599),大旱。氐、羌(我国古代的两个少数民族国家,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两国派使者来朝。

  商汤二十年(癸未,前1598),大旱。夏王姒癸病死于南巢的亭山,终年七十三岁。商王成汤认为天大旱是人们好声色贪歌舞所造成,下令在全国禁止唱歌跳舞和击打各种乐器。此举引起很多百姓的不满。

  从商汤十八年至商汤二十四年,连续七年史书上都记载着大旱。

  商汤二十四年(丁亥,前1594),各地饥民暴乱日益严重,成汤十分恐慌。他发动群臣想办法,大家都说天是否下雨那是老天爷的决定,只能祈求天帝。可是天神在天上,人如何与天神沟通呢?伊尹便告诉他,人可以与天神沟通,但必须通过具有神权的大巫才能做到。成汤问到哪里去找大巫,伊尹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沟通天神和人间的交流,可以充当大巫。成汤便立刻拜伊尹为大巫,让他立刻施法与上天沟通。

  在母系氏族社会,一般的大巫都是由女子来担任,夏商时期虽然已经是父系社会,但大巫的角色多数还都是女人,伊尹能充当大巫,人们就觉得有些奇怪。

  古代祭拜天神的时候,先由大巫用“卜”的方法来求问神的意思,称作问卜。问卜最早用的是“夔”的骨片,夔的繁殖力很低,经远古人类大量捕杀,逐渐稀少,几近绝迹,后来人们就改用牛的胛骨。再后来又不用牛骨了,只用龟的腹甲。

  其问卜的过程是:先把甲片用牛血涂过,用刀刮光,外面的胶质鳞片都磨刮干净,又把龟坼的裂纹都刮平,太高太厚的地方也都用凿子凿去,修磨得光滑如玉。卜的时候,在龟甲里面用钻钻一个凹穴,再用凿子凿一道形如“卜”字的模板,然后用火在凹的地方烧灼,因为受热,龟甲的正面便裂成纹,爆裂声卜卜作响,所以称这种占术为卜。大巫要细看裂纹的样子来断定所卜之事是吉是凶。如果神允许祭祀,就依照所卜的日期,由许多巫穿起五彩花绣的衣服,手执牛尾,歌舞盘旋,来娱乐鬼神,一面杀许多牲畜,滴血在器皿里面,把牲体摆列在俎上面来祭。

  伊尹按照问卜的步骤祭祀完毕,天还是没有下雨,商侯成汤便亲自歌舞希望能哄得天神高兴,但是他累得气喘吁吁,老天爷还是不下雨。伊尹认为这次旱得这般厉害,一定是“旱魃”在作祟,必须找一个甘愿自我牺牲的人来扮成旱魃的样子,晒在太阳底下,或是用火来烧他,这样,旱魃就害怕了,就会下雨。成汤说:“我是一国之君,为了天下苍生,就让我装扮成旱魃来做自我牺牲吧!”

  于是便举行曝巫的仪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乐舞大濩)。八十多岁的成汤站在烈日下接受毒日头的暴晒,任由巫们拿火把在他身边烘烤。他咬牙坚持着,几乎就要昏过去了,结果还是没有下雨。商汤有些惊恐,向着天空问道:“莫非上天真的要我成汤灭亡吗?”

  天神没有回答也没有下雨,成汤还是不甘心,又跑到桑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吴家寺村)的野外去求雨。他沐浴清洗干净,跪在地上向上天祈祷说:“上天降灾,一定是我不好的缘故,我愿意自己领罪,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不好,害了人民的性命。是不是因为人民没有饭吃呢?是不是因为宫室造得太高太美呢?是不是因为女人扰乱政事呢?是不是因为官吏贪污呢?是不是因为小人谗言盛行呢?”成汤把这六件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痛心疾首的样子,自己责备着自己。他的真诚得到人民的同情,当然也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空就起了云,不久就下起了雨。

  不知道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后世的史学家们的杜撰,的确让人感动。在那人吃人的奴隶制时代,一个国君能够甘愿自我牺牲的确是难能可贵,只是我总觉得这事有点靠不住,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能经得起那样的折腾吗?古人评论说,商人都信天,对于大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都归于天命,看见商汤这般尽心祈祷祭告,对他只有感激,不再怨恨。

  表面上施行仁政,用小恩小惠欺骗百姓,暗中却加重刑罚,残酷的镇压那些反抗他的贵族和平民,这是统治者惯用的伎俩,即所谓的“恩威并用”。

  商侯成汤正式任命伊尹为大巫,主管沟通天地人三界之间的神权。伊尹自此便控制了商王朝的神权,成为殷商后世子孙世代祭祀的圣贤。

  然而成汤心里并不轻松,他刚刚夺取天下,老天爷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他不能不为此感到恐慌。他向大臣们问计,右相伊尹对他说:“这都是迁都之错。商兴于东而都于西,违背了上天的意志,大旱是上天对随意立都的惩罚。”成汤听了他的话,也觉得立都关系到殷商一族的兴衰成败,绝不能等闲视之。于是和大臣们商议,决定在郑邑(今河南郑州市白家庄一带)重建一座新都。

  重建新都!那要花费多大的人力和物力?

  朝中大臣,包括伊尹和仲虺在内,都心存疑虑,毕竟是历经多年的战乱,毕竟是连遭了七年的大旱,毕竟是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民生涂炭。稍有不慎,很容易激怒天下苍生,引发新的战乱,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成汤固执己见,依然坚持动工营建新都,位置选在中原地区黄河以南。新都的设计和工程监督由右相伊尹负责。

  商王朝历时三年多又在郑邑建成了一处新的都城,史称郑亳。新都占地面积250万平方米,比西亳的都城更大,更豪华,更气派。

  商王朝在建国之初的十几年时间里,连续修建两处大型都城,给当时的老百姓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可谓是劳民伤财。历代统治者都把商汤吹捧为贤德圣明的君王,可这贤德圣明的后面却掩藏着万民流离失所的血泪。

  商汤在征讨夏桀时曾发表过一篇题为《汤誓》的讲话,他说:“夏王耗尽民力,剥削夏国人民,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如果你们不听从我的誓言,我就把你们降为奴隶,或者杀死你们,绝不赦免!”这哪里是什么仁德的贤君,分明是一位强词夺理的强盗。

  商王朝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比夏王朝更残酷,刑法也更严苛。商朝的刑法称《汤刑》,史书上说:“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左传·昭公六年》)。商朝还制定了我国最早的民法,就是司徒咎单写的《明居》。“《明居》就是明居民之法。”(《史记·集解》)。商朝的刑罚主要有:砍头、炮烙、剖腹、活埋、割鼻、刖足等。这些血腥的杀戮给商汤的“仁德治国”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商汤二十七年(庚寅,前1591),商王朝正式把国都迁于郑亳,同时夏王朝的传国九鼎也运送到郑亳,标志着父传子家天下的商王朝将从此延续下去。

  成汤七十一岁即侯位,执政十八年时践天子位,为侯十七年,八十九岁称帝,在位虚记十三年(《竹书纪年》),于商汤十二年(壬辰,前1589)冬病逝于亳宫,享年百岁。死后葬于邙山桐宫(今河南洛阳偃师市蔺窑村北),尊号武王、武汤,谥号天乙,庙号“太乙”。

本文作者:历史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