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与古代科举有什么区别?深度解读科举等级制度历史秘闻

2018-05-20 12:00:14

  又到一年国考时,2015年泱泱一百多万的考试大军已吹响号角。此时此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即“科举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到清光绪(1904年)举行的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科举制历时一千三百多年。那么古代的科举和当代的国考有什么区别?

古代科举-历史网

  古代的科举和当代的国考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

  首先;都是为国家行政机构选拨人才。无论是科举还是国考,都是读书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必经之路。
    其次,考试内容相似。现在的国考的“申论”就是从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演变而来的,其论述的内容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治国理政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再次,两种考试都是全国性的。最后,从考试难度而言,也是旗鼓相当。当然,这个难度主要是指录取的比例,也仅只能拿科举中的会试和国考做比较,两个考试的录取的比例都十分低,均不足十分之一。
    严格来讲,国考的难度还是无法和和科举考试比较的,科举不是一次考试,而是层层选拨。清朝268年的统治,仅产生了6000多个进士,而昨天刚刚结束的国考就要录取1.9万考生,即便剔除现在人口基数较大的因素,曾经科举的实际录取比例也能和国考最热门的岗位匹敌。

  不同点:

  首先,科举考试录取的是“官”,而国考录取的是“吏”。在古代,中了进士就是上等人了,头名授个翰林院修撰(六品),其他也能捞个翰林院编修,都是堂堂的正七品官员了,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或者调研员了,虽然不一定马上有实职,但也入选了国家的人才库。而现在的国考,被录用了,充其量也就一个主任科员,在古代只能被称作“吏”,其实还未“入流”,和“官”还有一定距离。

  古代科举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隋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第一届科举考试举行。当时主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的办法当时虽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在中国的人才选拔历史中开创了新的篇章。

  ·

  唐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每年分期举行)和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两类。常科科目有五十多种,其中,明经、进士两科为主要科目。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由兵部主考。

  ·宋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常科的科目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后分三甲放榜。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元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明

  明时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正统年间的商辂一人而已。

  ·清

  清代的科举制度,民族歧视色彩严重,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享有特殊的优特。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首先是科举的初步考试,包括童试、岁试、科试。童生合格就可以当“秀才”。秀才一年考一次,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科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会试考中了,称为“进士”。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哪几个等级?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

  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唐宋时期,针对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在中央政府的尚书省举行,因而称为“省试”。

  唐代省试合格后,即赐予进士及第。宋朝创立殿试制度之后,省试成为取得殿试资格的一种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会试”。省试或会试都是由礼部主持,在当年春季的一二月份举行,一般也有大致的录取名额。省试第一名称“省元”,即后来会试第一名所称的“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或会试合格举人的复试,是科举考试三级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一般都在皇宫禁苑的大殿内举行。如宋朝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清代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宋、元、明时期的殿试,一般在三月份举行。清朝乾隆年间,殿试改为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为清朝的定制。

  北宋中期以后,参加殿试者一般都被恩赐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名次而已。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明、清时期的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名次排定后,要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本文作者:历史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