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是谁指挥的?孟良崮战役真相解密历史秘闻

2018-05-08 19:30:06

  孟良崮战役是谁在指挥的,“战役指挥”是什么意思。尤其是粟迷张雄文派的诸大佬们,包括张雄文、陈成岭和卫叔信等人,看到毛电说“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就以为粟裕负责华东的军事指挥,进而把华东战场的胜利都归功于他。而这次战役中,真正指挥的人是谁?一起往下看。

  实际上,完整的军事指挥权,包括战略、战役和战术在内。比如,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发起前,选择好打哪一路敌人是关键,这属于军事指挥的战略层面,是由司令员陈毅作出决定的;在作战目标确定之后,具体研究如何排兵布阵,这才属于战役指挥的范畴;而在进攻中如何实施攻击,在防御中如何进行作战,则是属于战术方面的内容。

    如果粟裕负责战役指挥的话,那么他只负责中间这个层面。只要理解了“战役指挥”的含义,就会明白为什么华东诸将说,粟裕是“辅佐陈毅同志指挥”;也会明白为什么粟裕本人也说,他是“协助陈毅同志指挥”。华野的最高指挥权由陈毅掌握。

  在这里谈谈一个问题:对陈毅的军事才能如何评价。应该说,陈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统帅,早在黄桥之战中就能看出这一点。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我军能够取得辉煌的战果,关键是陈毅遵循毛主席军事思想,集中优势兵力打大规模歼灭战。
    如果不是他把山东(后来是华东)的兵力集中起来,哪有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的大捷?在这几场名垂青史的战役中,我军抓住了敌人的分兵冒进,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围歼。这些战役决策是陈毅作出的,如果他真如张雄文所说是草包,怎么能够正确地选择打击方向?张雄文之流说陈毅不会打仗,主要是拿泗县这场战斗来说事。其实,泗县之战如果指挥得当,还是可以取胜的。照我第8师指挥员的看法,如果他们手头再有几个团,就完全能够解决泗县之敌。但前敌指挥员宋时轮部署错误,没有在攻城方向集中优势兵力。我们读读《宋时轮传》就知道,那时他指挥战斗的经验很少,打出这样的败仗来并不奇怪。我们也应该看到:当粟裕处于同样的条件下,即天降大雨时进行攻坚战,对手又是敌人的第一等劲旅,他也与宋时轮一样打了败仗。
阅读推荐

  揭秘:直皖战争前后的“口水战”

  台儿庄战役死了多少人?关于台儿庄战役的纪录片

  我军歼敌3万余人,国民党军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阵亡。张灵甫究竟怎么死的?蒋介石说是“自杀成仁”,我军称张灵甫被“乱枪击毙”。 1947年3月,蒋介石眼见其有生力量被我军一点点消灭,转而对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蒋介石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我山东根据地扑来。陈毅司令员率领我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寻机歼敌,但因敌军高度集中,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便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敌军司令顾祝同见我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

  德国战俘5300多人,组成的义勇军山地旅,这支部队从旅顺来到山东,并以华野独立师的名义参加孟良崮战役。(中共为掩盖这一历史真相,把华野独立师说成是所谓的“皮旅”)。贡兹·厄尔比以山地旅旅长身份参加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中敌我实力对比数据真相解密:

  国民党整编74师概况: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因国家财政困难,大力消减军队及地方部队。第74军接受整编,复员了一万多人,缩编为“整编第74师”,仅剩兵力三万两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概况可以通过张灵甫给妻子的一个电报看出:“十余万之匪,向我围攻数日,今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决定与仁杰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上报国家领袖,下对部属袍泽。老父来京,未克亲侍,希善待之,幼子希善抚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张灵甫为什么要率孤军登上孟良崮,接受共产党10多万军队的包围?有三种说法:

  一是“英雄孤傲”说。张灵甫孤傲,他要以一己之力,吸引共军,然后让政府军从外面实行更大的包围,全歼共军。据说,他的老上司,抗日英雄王耀武,还亲自追赶74师,哭泣着阻拦74师冒险,但未能阻拦成功。

  二是“被奸人所害”说。另一种说法是,共产党隐藏在国防部的检点,作战次长、掌握国军调动大权的刘斐中将故意命令张灵甫第74师进军孟良崮。

  三是“不忍杀害同胞”说。据说共军当时在敢死队的督战下,前边的人只好拼命冲锋。74师的人杀了无数进攻的共军士兵,看到后面还在往上冲,这帮抗日英雄把枪一扔:杀中国人算什么好汉,老子不打了,投降。

  不管怎么说,张灵甫是位有勇有谋的儒将,他知道74师进入孟良崮凶多吉少,但张灵甫与汪精卫一样,有烈士情结。此前,1943年,对于余程万最后没能在常德城内坚持到底,张灵甫曾经有过一句评论:“这是死而重于泰山的好机会,失去了,太可惜!”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