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汉族灭种:汉人险些遭到亡国灭族历史秘闻
说去“五胡乱华”大概很多人直接会想到的是“五胡乱华”吃女人,这是何等残忍且违背人伦的事情啊。时间就在公元前35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华”时期,五胡主要是指这五个胡族:匈奴、羯、氐、羌、鲜卑,此外还包括丁零、乌桓、卢水胡、巴氐、铁弗(鲜卑化的匈奴和其它民族的杂合)、和夫余别部和入侵辽宁的高丽、九大石胡的一些远迁部落等等,当时因各种原因迁入中原和关中的胡族达五六百万之多。 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动乱时期,在中原地区前后有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几个政权。这一时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小编不禁会思考“为什么都是汉人汉化其他民族,而不是他们同化我们呢?”
从历史来看,胡人漢化和漢人胡化都是有的,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然后才慢慢演变到了如今的情形。但其中又有中国独自的特色。因为大凡筑室而居、农耕而生的诸民,无论诸夷、诸夏,自秦统一之后,大体率先趋同。北方诸胡、诸狄、西方诸羌逐水草而居,屋无定所,有言而无文,有利则来,无利则去,俗不与中国同,礼义与中国殊异。
除偶尔叩关互市之外,多见者即逢秋高马肥之时入塞内盗寇剽掠,至于中国衰微,则往往举族众涉河越塞而内徙,然后方相互通晓,又多是先战争杀伐为用,其后稍稍相互容忍,旋即又共同面临新的外族入侵,欲分离者则离,欲居留者则处,分离者多为他族或并或杀,居留者则筑室耕作,载籍户口,历朝代更迭、时局板荡之后,即彼此欲言族源差异之处,差异亦无从谈起。而四宇之内,圣人教化、君子垂范,一视同仁,皆称中国之民,皆言中国之语,皆行中国之道,皆发中国之思。但即使是这样,也往往没有几百年风雨不能形成,所谓两族相渐相同,从来都是不容易的,地理地缘、时局、力量的消长、文化的积累与碰撞,之后相互渗透,即使这样,能否趋同还要看内外各种因素,甚至是一些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因素,都有可能产生影响。
“五胡乱华”后“汉人”基本面临被灭绝的边缘。汉女子充当性玩偶和烹饪的食物。我先已经谈到了冉闵:一个纳粹式的种族灭绝者(括弧:汉人的民族英雄) (胡:包括很多民族,其中至少有些就被汉族”冉闵“灭族)
从而汉人得以保存下来。我们保存下来得原因是什么呢? 在汉人面对少数民族屠杀烹食,但人口基数却处于绝对少数的时候,我们没有依靠文化。试想:在那样的环境下:依靠文化是不是“自欺欺人"的看法.
汉人“为了生存的抗争”。同样依靠“种族灭绝”政策,简而言之就是“武力”。文化同化需要时间,实施同化的这个民族要具有绝对影响地位。在古时候,生产力发展靠的就是人口,而不是科学。人口多的民族生存力强 ,生产力发达 。也才具备同化的基础和条件。抛开人口谈古代文化同化,那是没有说服力的。
汉族旷古大英雄“冉闵屠胡”,拯救中华汉族于灭绝之灾!
在三国时代之后东晋五胡乱中华的公元300年时期,面对五胡祸乱中原、惨烈屠灭数百万汉族,中华民族不但文化面临灭顶之灾,而且在大汉民族刚刚形成、汉武大帝扬威之后,就面临种族灭绝的整个汉族被胡人屠灭的巨大危机。如果不是天降旷世汉族大英雄,中华文明就被列入四大文明的完整中断之列了。
而把中华民族从这个旷古大灾难之中拯救出来,以暴易暴、以弱胜强的旷世汉族战神,就是现代人基本上闻所未闻的大魏武悼天王——冉闵,也就是历史记载的“冉闵屠胡”。
冉闵印象
1. 五胡乱华的历史,我至今都是混乱的。中原五十来年的时间,前后更替了二十余位皇帝。就算美国的总统制四年一届,一人当选一次,也不过这二十来位的一半。这一段历史又称为五胡乱华。
按照民族融合的观点来看,五胡乱华是不正确的。那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许多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匈奴、鲜卑,羌族、氐族等等都融进了汉族乃至中华民族。甚至匈奴也称汉朝皇室后裔,所建政权更称汉。可能很多历史原因,以及现在的民族政策的关系,流传下来的故事不多,那一时代在学过的教科书上也谈的很少,只记得是鲜卑的青年皇帝改革和淝水之战。那一段兵火流血的历史不应该那么少的记载的。好多人和事迹似乎都掩盖在了历史的尘埃下面了。
所以,偶然上网翻阅历史帖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叫做冉闵的人和他的事迹,而评价却毁誉参半。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冉闵”这个字眼到处搜索。网络真是最好,也最方便的图书馆,一个上午的时间,我陆续的找出这个人的只言片断,慢慢的用我自己的方式,捏出一个对自己而言的完整形象。
2. 冉闵,和现代人名字很象,有些史书如日本的又做染闵。在我们能够公开看见的大路货史书中,他被埋没甚至连自己建立的大魏(史称冉魏政权)都无法得见。
在五胡(其实不只五个少数民族)攻入中原后,冉闵父亲在当时参加汉人自救而建立的乞活军中做统帅。尔后被羯人政权后赵的石勒重创。其父重伤死亡,冉闵时约十二岁。石勒看冉闵年幼却聪明伶俐,并敬为名将后人,便让自己儿子石虎收其为义子。
之后二十余年间,冉闵易名为石闵,并逐渐成长为后赵军中一员猛将,据史书描述为身长八尺,使用双刃大刀,座下一匹朱龙马,相当的英姿飒爽。同时在后赵军中参加过对东晋的战争,取得过重大战功。咋看之下,就象一个迷失的孩子,为和自己负有血海深仇的敌族效力,杀戮同为汉族的东晋人。
二十年,足以改变一个人,外貌、内心、性格甚至观点。可是二十年,他终究还是没有忘记家国深仇,还是记得自己是汉人。他擅自开仓放粮救济汉族饥民。在石虎死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扶植了几个后赵的傀儡皇帝,并派人通告东晋准备接受归顺。
也许因为曾经在战争中与东晋交过战,也因为后赵大将的“显赫”身份,东晋王朝始终视他为叛徒与敌人。在部将的拥戴下,他建立了五胡入中原后第一个汉人政权,放出被羯人抓进后宫蹂躏的史称5万的汉家少女。
然后,公元350年左右,冉闵开始了在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屠杀。他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杀羯人以及其他胡人。因为这个民族原本不过二、三十万人,几乎全民皆兵,而且对待汉族极其残忍。想必至小丧父以及二十年来的经历,让他看的太多的羯人的凶残与野蛮。他杀胡人,发布了有名的《讨胡令》以及讨胡檄文,号召北方汉人打杀胡人,要求五胡各归其土,不得再期辱汉人。
而史载,冉魏政权建立三年期间每月均战事不断。冉闵经常率领弱势兵力决胜实力远强于自己的胡人大军,并且总是一马当先,几乎无一败绩。作为处于胡人包围之中的冉魏政权,由于常年的征战,兵源与财政根本无法得到补给,失败已是命运的使然。冉闵本人想必应该知道这层道理。
尤其是他的大开杀戒。当时北方地区汉人要么南迁做了客家人,要么已被屠杀,只剩有一千万,与进入中原的胡人基本接近。一千万中多为汉人百姓,手无寸铁。而胡人多为游牧民族,多强悍。同样的人数对比,汉人总是显得弱势。
冉闵的杀戮,与政权的建立,自然不容于周围的胡人。群起而攻之,可以想见,行武出身的冉闵该知道,这是个知其不可为的事情。聪明点的做法,应是不张扬自己的汉人身份,融合最大势力的胡人。而汉人,人数不占优,又处于弱势。他去给汉人出气,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可是他是做了。
3. 鲜卑人率二十万铁骑进攻冉魏。冉闵兵不过一万,据说十战十胜,也说十二战十二胜的。最后仅余残部,甚至孤身。终落入陷阱被俘。而对方厉声质问他为什么造反,他便说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可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惹恼了对方,让鞭责三百,然后斩首。何等英雄壮烈。
这一幕,象极了《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在酷刑后吼出“ eedom”的情形。记得那时候是看的眼角濡湿。
之后,因为中原内乱,东晋乘势收复了一些北方失地。而冉闵剩余的将领全部自杀身亡,冉魏的汉人百姓二十余万南迁。
也许冉闵的历史、华莱士的历史都是被人窜改的。华莱士被称作叛国贼。冉闵一个被人诟病的是做过胡人的义子,有人说是变节。其实很好笑,十二岁的孩子能左右自己什么。况且电影《亚瑟王》里面,亚瑟幼时也被罗马人带走做了罗马骑士,成年之后才回归英伦。另外一个,就是他无法避开的一点——屠杀。
希特勒屠杀,除本国犹太人外,多为侵略国之人。某些新政权搞屠杀,是本国人。而冉闵杀人,面对的主要是侵略自己家园又屠杀过自己族人的外族。在手段也许上残忍了很多,特别是几乎将羯人灭绝。史载,羯人本性凶残,且属于白种人。该族人剩下的逃亡后,曾经被南梁收留。梁末,该族作乱,大肆屠杀周围汉人。将军陈霸先刚好整编完军队,立即迎头抗击,最后不得已灭了这群最后的羯人。于是在中国历史上便消失了这个彪悍的民族。究竟谁对谁错,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历史,线索散失殆尽,已无法评判了。
冉闵的心思,也许可以用《天龙八部》中的箫峰略做参考。身为天下第一帮派丐帮帮主,武艺冠绝中原,又肩负保卫汉人百姓,抗击契丹的巨任。可是有朝一日得悉自己的真实身份,且汉人对他群起围攻,若大的中原竟无一藏身之所。最后归回契丹,机缘巧合下做了南院大王,也是先前自己视作死敌一方的重要首领,最后又在契丹攻宋的决策下,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当真是天意弄人。
少年的冉闵应该还是知道自己的汉人身世,可以隐忍二十余年光景,做了羯人大将,与东晋作战。也许,面对荣华富贵,他也想过忘记身份,做个羯人。我们可以从自私的角度揣测冉闵。眼看后赵政权无人,手握重兵的他已经可以黄袍加身。但是汉人身份让他无法取信于羯人贵族。无奈他只有重回汉人角色。但是他为什么又向东晋发信提出归顺呢?汉人政权不信他,胡人要剿灭他,两方夹攻下,处境远难于箫峰。
也许他是在等待时机以血杀父亡国之恨。每遇大战,总是身先士卒。临死时更是慷慨陈词。一个心胸机狭之人,又如何可以说的让人热血沸腾?
4. 历史往往充满了矛盾,以为历史总在任人强奸。清人改史创下窜改中国历史的高潮,而今得到的正史资料,又到底有几成可信?
冉闵终其一生,先事胡人,又大杀胡人,在历史上已经成谜,不同的史籍评说完全相反。英雄?枭雄?暴君?救星?鲜卑人杀冉闵,却又追谥为武悼大王。强悍的少数民族人是很尊敬强悍者的。尔后,鲜卑人也全部融入汉族。民族融合,而冉闵究竟是屠杀还是复仇,抑或保护汉人家园,真相也已经随风飘去。
本文作者: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