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秘史:清朝皇帝顺治为何出家当和尚?历史秘闻
顺治皇帝放下荣华富贵,放下至高无上的权利去当和尚,这听起来是有点不可思议的。然而在顺治去当和尚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破解顺治皇帝退位当和尚之谜?
在中国古代社会,当皇帝可以说是所有男人的最高梦想。然而,这世上却有这么一个人,在已经做了很多年皇帝,也得到了皇帝应该有的一切的时候,他却腻烦继续坐龙椅,开始抛弃一切物质与荣耀,非要做一个光了头的只能吃斋念经、不许接近女色的和尚,这个人就是顺治帝。他的这一反常行为,被后世称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即“顺治出家”。
皇帝不做了,去当和尚,这件事听起来的确很新鲜,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在历史记载中,顺治帝出家当和尚这件事,还确有其事。
据记载,顺治帝信奉佛教已久。清皇室在关外时,藏传佛教就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太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就深受佛教的熏陶,加之国事沉重繁忙、政治气氛紧张,又恰逢年轻寡居,故此,孝庄皇太后更需要依靠佛教信仰来解脱内心上的苦楚。她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在无意识中,也深深影响了幼年时期的顺治帝。另外,在宫中服务皇室人员的太监,也由于孤独和寂寞,大多都信奉佛教,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顺治帝。而且顺治帝的家庭生活并不是甜蜜和美的,为了找到一个精神寄托,所以他也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据考证,最早记录顺治帝接触和尚的时间,是顺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1651年12月20日),地点是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的景忠山。那次出行,顺治帝不仅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佛教,还把作一名高僧当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顺治十四年(1657),在太监的安排下,顺治帝在北京的海会寺,与主持憨璞聪和尚见面交谈,应该说那次见面很是成功,相谈甚悦,令忧郁寡欢的顺治帝心花怒放。憨璞聪和尚高深的佛学造诣以及高雅的言谈举止,都深深吸引了20岁的顺治帝。于是,顺治帝就想将憨璞聪和尚召进皇宫讲经说法。
憨璞聪和尚(1610—1666),清代临济宗高僧,字憨璞,福建延平顺昌人,俗姓连。15岁出家于天王寺,三年后剃发。25岁起游历四方,后在杭州太平寺修行佛法。顺治十三年(1656)五月,开始在北京城南的海会寺做主持。康熙五年(1666)十二月八日圆寂,享年57岁,遗有《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
关于憨璞聪和尚进皇宫讲经说法一事,《憨璞禅师语录》上曾有记载: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四,召对万善殿。上问:从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传,日对万机,不得闲暇。(朕)如今好学佛法,从谁而传?对云:皇上即是金轮王转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种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学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
在皇宫的佛法参禅活动中,顺治帝的精神得到了寄托和极大的充实,于是,在兴奋欢喜之下,顺治帝赐憨璞聪和尚为“明觉禅师”封号。憨璞聪和尚见顺治帝对佛教如此痴迷和虔诚,就向其推荐了玉林琇、木陈忞等另外几名高僧,其中,玉林琇和尚在日后被尊为顺治帝本师。
玉林琇和尚(1614—1675),又称玉林通琇和尚、玉林通琇禅师,法号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江苏省江阴人,俗姓杨。明末清初时期的名僧,任浙江湖州报恩寺主持,1658年奉诏入京,在万善殿弘扬佛教大法,受“大觉禅师”封号。未久,留其弟子茆溪行森和尚在北京继续佛教弘法事业。翌年,进封“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
也许,这时候的顺治帝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对佛的真正虔诚,他突发奇想,决定玩点大的:自己也要有个正式的佛家弟子法号。
顺治十六年(1659),顺治帝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对佛的那颗仰慕已久的心,于是,就请玉林琇和尚为自己起法名。
玉林琇和尚哪里敢做天下大不敬的事情,但这时候的顺治帝决心已下,固执地坚持,不仅声称这种做法是自愿的,而且还提出“要用些丑点的字眼”。玉林琇和尚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遵旨,写了10余个字,供顺治帝选择,顺治帝选择了“痴”字,认为只有这个字,才能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佛教的一片痴情真心。按照佛教中,龙池祖法派行辈规则,号在前,名在后,普通只称名号,玉林琇应称为玉林通琇和尚。“通”是玉林琇的行辈,而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均用“行”字,于是,按照这种规则,顺治帝的法名被称为“行痴”,法号“痴道人”。自此,顺治帝在与玉林琇和尚一起禅佛时,自称弟子福临;与玉林琇弟子之间则称师兄师弟。玉林琇和尚为了安抚顺治帝,则称他为“佛心天子”。为此,顺治帝还刻有 “尘隐道人”、“痴道人”、“懒翁”等称号的印章。
顺治十六年(1659),虽然顺治帝与僧侣之间的禅佛活动相当频繁,但作为九五之尊的顺治帝,当时其弟子身份还仅限于佛门,对此,尽管官方没有任何记载,但是在《玉林国师年谱》上,却有如下的表述:
师自前三月十五日面圣,留供西苑万善殿者两阅月,常不卸帽,不脱伽黎,上传师真,留供大内,恩蒙顾问者非一一。然上如不问,则不敢强对。语不及古今政治得失,人物臧否,惟以第一义谛启沃圣心。盖不敢孤徵召僧伽之明诏也。
佛法的教义、僧侣的禅佛,对顺治帝的影响的确很深,也许佛法的修心养性、戒骄戒躁法以及淡泊人世一切名利是非的观念,正好能填补性格焦躁、粗暴的顺治帝的空虚的内心,这也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柱。在木陈忞和尚的《北游集》里面,曾这样写道:
上龙性难撄,不时鞭扑左右,偶因问答间,师,启曰:“参禅学道人,不可任情喜怒,故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者此也。”上点首曰:“知道了”。后,近侍国柱语师云:“如今万岁爷,不但不打人,即骂亦希逢戏。又万岁爷极赞老和尚胸怀平坦,亦最慈和乐易。”
可见,研习佛法,让顺治帝的性情大变,情绪渐趋稳定。
顺治帝信奉佛教如此痴迷,是有历史根源的,那是他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是生活环境和心理、身体的需要。由此看来,顺治帝最终剃光头出家受戒,是顺自其然的结果。他的这种念头存在已久,在一次与木陈忞和尚法事完毕后,就流露出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
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摆拨不下底。朕于财宝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系。若非皇太后一人罣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顺治十七年(1660),对顺治帝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一个爱妃死了,顺治帝就哭死闹活的要陪伴而去,他的生母孝庄文太后也劝说无效;他最尊敬的保姆也来奉劝,依旧无济于事。结果,整个皇宫被闹了个底朝天。对于这样一个胡搅蛮缠的皇帝,又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孝庄文太后实在没有了办法,只好派很多人昼夜看守他,不让他自杀。或许是佛教的心法发挥了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之后,顺治帝也渐渐地冷静了下来。但看破了红尘的顺治帝,在心里下定了决心:披缁山林,孑身修道,不再与俗人相混,去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主意已定,顺治帝就开始了有预谋的准备,既然皇太后看的紧,不能随意出宫,那么顺治帝便想起了住在北京的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的茆溪森和尚。茆溪森和尚是玉林琇和尚的弟子,在辈份上还是顺治帝的师兄。同年十月中旬,顺治帝终于把茆溪森和尚请进了西苑(今中南海),逼他为自己剃度,在万善殿履行了净发仪式,算是初步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和尚。
本文作者:历史网
-
Tags:清朝皇帝顺治为何出家当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