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属留尼汪岛发现疑似MH370残骸 回顾MH370事件历史秘闻

2018-04-27 21:30:23
因为在法属留尼汪岛发现飞机残壳,被怀疑是马航MH370的残骸。因此,冷下来的马航失事事件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观众在看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对MH370最新进展的同时,我们也一起来回顾关于马航MH370失事的历史。阅读推荐》》》》》李登辉访日:钓鱼岛是日本的言论遭痛批

  2015年7月29日,位于印度洋西南端的小岛发现飞机机翼残骸。据目击者说,残骸表面有贝壳,应该是长时间在水中浸泡的缘故。航空安全专家Xavier Tytelman在其表示社交软件说,残骸上有编码BB670,这既不是飞机编号也不是序列号,不过调查人员正据此进行调查,以确定是否来自波音777客机,预计几天后就会有结果。
 

  MH370失联一周年将发中期报告 或被定义为失踪(2015年1月28日报道)

  马来西亚交通部28日宣布,该国民航局将在今年3月7日发布MH370航班的中期调查报告。自2014年3月8日失联,MH370的下落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对于即将揭开部分真相的中期调查报告,世界媒体给予高度关注。

  马来西亚交通部副部长阿齐兹·卡普拉维28日在吉隆坡出席东南亚区域航空安全研讨会时表示,将在MH370失联一周年的前一天发布中期调查报告。2014年3月8日,搭载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MH370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起飞,在飞往北京的途中和地面失去联络,从此杳无音讯。卡普拉维说,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到时会公布这一报告,之后报告将被上载至民航局网站上。据澳大利亚新闻网28日报道,中期调查报告将涉及技术调查方面的内容细节,包括去年4月中、美、英、法、澳等多国联合搜寻工作的情况。但卡普拉维表示,由于搜寻工作仍在继续,马来西亚方面在报告中无法对失联客机的现状做出结论。对于这份报告是否会披露MH370“最终命运”的相关内容,卡普拉维拒绝评论。他只说,这份调查报告由调查团队完成,长度达数百页。

  中国《航空知识》杂志副主编王亚男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际民航法规并未对空难调查报告的出台过程做硬性规定,只要求最终的调查结果有充分事实依据、汇集多领域权威专家的一致意见。对于即将出台的中期报告,王亚男也表示很有可能公布多国联合搜救机构掌握的MH370最新情况,比如该航班与卫星通信的完整数据、军用和民用雷达的全面监测信息。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网28日报道称,有乘客家属猜测,MH370航班最终有可能被正式定义为“失踪”。他们表示,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前提下,他们无法接受“飞机失踪”的说法。MH370家属维权组织“370之声”当日发表声明表示:“我们已经做好迎接任何不测的准备,包括我们挚爱的人永远无法回来的可能性……但所有家庭一致认为,我们无法在没有有力证据的情况下,宣布我们所爱的人死亡。”

  王亚男表示,发布中期调查报告在世界空难调查史上并不常见,马来西亚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安抚家属情绪、回应外界质疑。他表示,MH370的情况十分罕见。世界上大多数空难得出最终结论一般不超过2年,且调查过程中不乏重要线索,调查人员甚至可以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对事故原因做出预测。但MH370航班失联已将近1年,残骸始终未找到,几乎没有搜寻所需的可靠线索,“飞机终结于南印度洋”的结论也有待推敲。

  2014年3月8日凌晨,MH370客机从雷达上消失。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客机终结于南印度洋海域。4月,多国展开联合搜寻、打捞工作。5月1日,马来西亚交通部发布MH370失联客机事故的初步调查报告,但报告并未提及具体失联原因和调查进展。搜救团队认为,MH370的坠落范围处于南印度洋一片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截至目前,澳大利亚交通安全管理局已经完成1.8万平方公里的海下搜索,相当于总工作量的30%,却毫无收获。整片海域的搜索工作拟于今年5月完成。

  【飞机失联 事件回顾】

  2014年3月8日,北京时间零时41分,MH370航班搭载227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其中包括154名中国乘客,从吉隆坡国际机场起飞前往北京。起飞后不久,该航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航空管制区与越南胡志明市航空管制区交界处突然与地面控制塔失去联络。

  3月14日,路透社引用消息人士的话透露,客机失联后不到一小时,一个疑似失联客机的飞行目标在马来半岛西侧先后通过两个导航点,最后“故意”向印度洋方向飞去。

  3月15日,国际海事卫星组织表示,他们运用多普勒效应理论分析了MH370航班向卫星发出的7次“握手”信号,“猜”出飞机落入南印度洋。

  3月20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宣布,澳方发现两个物体,位置与马方公布的南部“走廊”一致。澳方随即启动搜寻,并开始领导多国在南印度洋的搜索任务,包括空中、海面和海底搜索。

  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该客机“终结”于南印度洋海域。对此,中方要求马方进一步提供得出上述结论的所有信息和证据。美方也表示目前不能对此予以“独立的证实”。

  【多国联合 展开搜寻工作】

  马航客机事件发生后,由于相关信息不断变化,多国联合搜救行动先后在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及有关陆地展开。3月中旬以后,搜寻工作重点转至南印度洋。

  4月8日,有关方面根据拖曳声波定位仪所获信号估测出一个半径10公里的圆形范围,并将其锁定为“水下搜索核心区域”。

  4月14日,澳大利亚“海洋之盾”号军舰搭载的“蓝鳍金枪鱼”自主水下航行器开始对这片“水下搜索核心区域”进行扫描式搜索。

  由于空中、水面和海底搜寻始终未能发现任何与MH370客机有关的物体,4月28日,负责协调南印度洋搜寻工作的澳大利亚方面宣布,搜寻工作将缩减空中和水面的搜寻规模,把搜寻重点放到水下。

  【重点水下搜寻 转入新区域】

  5月28日,“蓝鳍金枪鱼”自主水下航行器完成了对4月初发现声学信号区域的最后一次搜索,未发现任何飞机残骸迹象。

  由于MH370航班最有可能的失事海域海水最深可达到6000米,澳方在随后的一份声明中说,下一阶段的搜寻任务主要包括确定搜索区域、对搜索区域海底进行测绘和获取专业设备进行全面水下搜寻三个阶段。水下搜索行动暂时中断。

  6月26日,澳方宣布,根据多国卫星专家小组对已有卫星信息进行的重新分析,MH370航班的搜寻将转入新区域。新搜索区域位于“蓝鳍金枪鱼”此前搜索区域以南,距离西澳大利亚海岸约1800公里,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仍在根据卫星与飞机“握手”信息而确定的第七条弧线上。

  【商业化搜寻 未有任何发现】

  8月6日,荷兰辉固测绘有限公司在搜寻MH370客机公开招标中中标,负责下一阶段在南印度洋海床的搜寻工作。

  10月初,澳大利亚运输安全局公布了对MH370航班的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推测,客机可能在燃油耗尽后以螺旋下降的方式坠入南印度洋,地点可能在第七条弧线区域内更靠南的位置。

  随着信息收集及数据分析工作的完成,10月6日,位于南印度洋的水下搜索行动重新启动。MH370客机搜寻工作开始进入商业化深海搜寻阶段。

  11月26日,澳方宣布,相关船只已经对7000平方公里的海底进行了搜索,但仍未有任何发现。

  【宣布失事 发布中期报告】

  2015年1月29日,马来西亚民航局宣布,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事,推定机上全部239名乘客及机组成员已遇难。迄今,有25个国家派出65架飞机和95艘舰船参与了MH370航班的搜寻与救援工作。中国动用了太空、空中、水面、水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手段和装备参与搜寻。

  同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事事件调查团发布了马航MH370中期报告,这份长达584页的中期调查报告,披露了一年来调查工作的进展和已经获取的事实信息。

  报告显示,MH370未能及时更换飞行数据记录仪水下信标电池的原因是马航的维修工程系统在2008年2月29日更换FDR时未更新数据,而这个应该更新的数据中包括在电池到期时更换新电池,由于数据未更新导致信标电池到期后未能及时更换新电池。

  报告称驾驶舱语音记录仪的水下信标电池有效期至2014年6月,马航MH370事件发生时仍处在工作状态。“黑匣子”是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之一。“黑匣子”有两个,为驾驶舱话音记录仪和飞行数据记录仪。

  报告还提到,马航MH370的机长在起飞前并没有任何个人或财务问题的迹象,生活没有发生重大转变或出现吸毒、酗酒、社交障碍等,其他机组人员行为也正常。

  此外,调查组强调,调查这起事故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摊过失或责任,而是希望避免事故重演。

  【发现疑似残骸 重燃希望】

  2015年5月14日,马来西亚一艘搜救船--辉固赤道号在南印度洋发现沉船残骸,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14日在此间指出,这重燃找到马航MH370客机下落的希望。

  廖中莱说,如果海床有任何物体,我们肯定能找到残骸,因为(搜寻)设备非常的敏感。它可以记录水深6000公尺海底的结构。

  5月21日,澳大利亚联合搜救中心发布了一份有关马航MH370搜索行动的报告,指出截止到当前,已完成对MH370主要搜索区域内75%的水下部分搜索,暂未有任何发现。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正赶在冬季到来前,对拓展区域展开探索。

  7月29日,搜寻人员在印度洋西南部的法属留尼旺群岛附近的海上发现大块飞机残骸,美国调查员初步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残骸来自于MH370航班。

  波音公司在此次消息曝出后,于其官方微博账户上发布了声明,称波音公司依然致力于支持MH370调查和飞机的搜寻。

  马来西亚政府已经派出调查小组前往。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表示,马来西亚已经派出一个调查组对法属留尼旺岛发现的物体进行确认。他说:“是否是马航MH370的残骸需要进一步核实”。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