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了的上海老影剧院历史地理

2018-04-25 22:00:11

那些消失了的上海老影剧院

平安电影院:位于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的平安电影院,前身是张爱玲常常光顾的平安大戏院,如今为“飒拉”服装专卖店。

那些消失了的上海老影剧院

胜利电影院:1925年,著名魔术师张慧冲之父在今乍浦路408号建好莱坞大戏院。后又经几度更名,在解放后改定为胜利电影院,现已改作他用。

最近,60岁的东昌电影院年内拆除的新闻引起了不少关注和热议。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上海老影剧院或被拆除,或旧貌换新颜,彻底改建,转换功能。

这些曾经陪伴几代观众并给他们带来无数欢乐的老影剧院虽然已经消失,但是,有关它们的种种动人故事却永久留在了观众的心间。

从少年的梦到青年的爱,老电影院重重的帷幕拉开,是光阴留下轻轻的恋。

在电影院的黑暗里一拉手,就爱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上海自开埠起,有多少戏院、电影院悄悄地立起、悄悄地更名、又悄悄地离开大众的视线,也许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的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些影剧院,能熟悉它,就已足够;能想起细枝末节,更是一种福气,尤其是对那些老上海而言。

一条复兴中路(原为“辣斐德路”)成为了78岁的原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家骅回溯少年豪气的源头。“辣斐德路”这个充满了文艺复兴意味的路名曾是法租界的东西向干道,而今天是淮海路商业圈主要道路。在抗战“孤岛”时期,钱锺书杨绛伉俪就躲避在“辣斐德路”的亭子间,与柴米油烟相伴。

“钱锺书在那里写出了《围城》,而我却在‘辣斐剧场’(后更名为长城电影院)看了人生中第一部话剧。”李家骅那时正读小学,正是在“辣斐剧场”,他第一次观看了“苦干话剧团”的演出,认识了话剧名角石挥、张伐,了解了那段特殊时期的抗战文艺。而这些,在他幼年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也对李家骅今后选择文艺作为自己终身事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据李家骅介绍,抗战中的上海,像“辣斐剧场”这样专演话剧的剧场还有人们所熟知的“兰心”、“卡尔登”、“皇后剧场”、“绿宝剧场”、“新光大戏院”等数十家。这些剧场见证了话剧事业在上海的繁盛,以及对数代人深刻的精神影响。如今,这些剧场大多已经消失。

新中国成立后,“辣斐剧场”易名为长城电影院,专映电影。“后来的一些进口片,比如《泰山》、《泰山之子》、卓别林系列等,我都是在长城电影院看的,想来记忆犹新。”“辣斐剧场”陪伴李家骅度过童年时光,走向青年时代。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当时年轻的上海男女谈恋爱,多半会选择去电影院。从少年的梦到青年的爱,老电影院重重的帷幕拉开,是光阴留下轻轻的恋。在电影院幸福的黑暗里一拉手,就爱了。老电影、老电影院,还有一段充满诗情爱意的老年代。如今子孙满堂,当岁月的年轮划过一圈又一圈,对于这些老影剧场的常客来说,是否还记得幸福的开始?

上海女作家程乃珊在《上海探戈》里曾写道,上世纪60年代上海有部电影《柏林情话》引导了整个城市的发型潮流。她自己就照样子去剪了个同样的发型,却挨了老师的批评。

“那时候看电影,经常是男女同学相伴同行。男同学们骑着自行车先去买票,请女同学们看电影。女同学爱买些纸杯冰淇淋、水果糖什么的边吃边看。”程乃珊依然会时不时忆起少年时看电影的经历。她家当时就在南京西路上,附近就有平安电影院、美琪大戏院和新华电影院,再走些路就到了兰心大戏院。那时的程乃珊,一放学,就按捺不住想去看电影的冲动,一周要看两三场。而每年的圣诞节,上海马路上都会拉起大幅的电影广告,火热的氛围并不亚于现在年轻人过圣诞节。只是,程乃珊记忆中的平安电影院、新华电影院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空调还没有普及到普通民众家庭中的年代,到电影院“孵空调”是件既有面子又挺享受的事情

“一股包着细棕和弹簧的细帆布靠背椅子及其带漆的木靠背的气味。那气味从被紫红色的平绒帷幕遮蔽的放映厅入口处缱绻而来,梦一般的,令人恍惚不已。”上海女作家陈丹燕曾撰文怀念新光电影院(如今已不放电影,改建为专演悬疑剧的剧场)。在这座宁波路上的红砖建筑里,散发着年代久远的老式电影院特有的气味。

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上海电影院里,放映厅会为先到场的观众播放音乐,“通常,它们是保尔·莫利亚乐队或者曼托凡尼乐队的轻音乐……音乐在放映厅里回荡着,音乐被包围在里面,像热烈地回荡在心里的声音。我的心总是被电影院的音乐和气味蛊惑得沸沸扬扬。那不是电影,而是世界。”陈丹燕在《怀念新光电影院》里如是说到。

这样独特的体验恐怕只有在老电影院才有。建筑大师邬达克的鬼斧神工、巴洛克式的艺术拱门、锃亮的大理石地面、回旋上升的复古楼梯、还有领票员、手电筒、跑片员……这些上海老电影院的“元素”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因为与这些电影院硬件设施相匹配的,是独属于那个年代才会有的观影习惯与文化氛围。

上海作家余秋雨曾提及过黄浦剧场(原名金城大戏院),他说小时候因为电影票便宜,就到黄浦剧场连续看了两部前苏联拍的莎士比亚戏剧片,当时非常震撼,觉得戏剧艺术完全是一个可以终生投入的地方,“人是晕了一样从电影院走出来的。”

资深影迷、年已八旬的陈兰老人还向记者说起了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上海老电影院相关的生活趣事。在空调还没有普及到普通民众家庭中的年代,到电影院“孵空调”是件既有面子又挺享受的事情。这些老电影院也每每以此为“宣传”亮点。在夏日炎炎之际,在电影院的灯箱或广告牌上打出广告:“冷气开放”,很是诱人。

那些消失了的上海老影剧院

长江剧场:前身为英国人创办的卡尔登大戏院,专映电影和演出外国歌舞剧。1937年首演话剧《原野》,此后为上海重要的话剧演出场所。现已杳不可寻。

上海虹口区曾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影剧院“金三角”:解放剧场、胜利电影院、国际电影院鼎足而立

在李家骅的印象里,上海虹口区曾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影剧院“金三角”:解放剧场、胜利电影院、国际电影院鼎足而立。交通的便利促成了这里异常发达的影剧院产业。可惜,现在只有国际电影院硕果仅存。

李家骅回忆说,1959年,当时24岁的他,已经成为一名专业歌唱演员,常常去解放剧场演出。解放剧场因为硬件设施好,不少艺术团体喜欢在那里演出。如果碰上高校放假,或是到了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上座率更为火爆。“还记得那时,我在解放剧场表演由司徒汉指挥的《矿山烈火》,”李家骅说,“那是一部清唱剧,十分受欢迎”。改革开放后,解放剧场经常演出滑稽戏,成为上海演出滑稽戏的主要剧场之一。

而在原来家住虹口区海宁路的资深影迷李兵看来,曾经闻名全国的胜利电影院曾经给他留下了极其美好难忘的观影体验。李兵喜欢电影艺术,尤其喜欢那些艺术性强的小众“艺术电影”。

李兵介绍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影公司为第五代导演拍摄的艺术电影寻找观众,在全国9大城市选定了11个影院,上海的“胜利”、“平安”双双中选。于是,李小珑的《鼓楼情话》、陈凯歌的《黄土地》、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吴子牛的《晚钟》等一批在电影大市场中几乎“零拷贝”的影片在“胜利”找到了知音。“最火爆的要算80年代末独家上映《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片,连映连满3个月,到最后,售票处不得不拉起铁栅栏阻挡观众,加上同期还放映《轮回》等片,后来引起了有关‘王朔电影是不是痞子电影’的争鸣,充满了学术氛围。”

当时的胜利影院,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有一个主题影展登场,诸如“名著改编的电影”系列、“郑君里电影回顾展”、“张艺谋巩俐电影作品展”、“情人节下午专场”、“路易·德菲耐斯电影展”、“谢晋影展”、“潘虹影展”等。当其他影院放映《夺命飞刀》、《碧血剑》等市场热门电影时,“胜利”却放映了刚从柏林捧回金熊奖的艺术电影《香魂女》,这一切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一批“艺术片迷”。但胜利电影院曾经的辉煌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和各种主客观原因,终于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胡伟民、焦晃、赵耀民等话剧界名人不仅为观众编戏导戏演戏,还来长江剧场为话剧俱乐部成员开讲座,举行话剧观众讨论会

在1980年代,要问上海“哪里看话剧?”大多数人会回答长江剧场(原为“卡尔登大戏院”)和上海艺术剧场(解放前叫“兰心大戏院”,1991年又恢复此名)。当时上海两大话剧表演团体——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排演的大多数剧目都是在这两个剧场上演的,它们都拥有当时一流的舞台硬件设施。虽然现在“兰心大戏院”依然还在,重现风采,但是,在话剧戏迷中有着“崇高地位”的长江剧场已经杳不可寻。曾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过长江剧场副经理的冯樑告诉记者,长江剧场拥有999个观众席,以及一个镜框式的长方形舞台。剧场每个月平均有十几场话剧演出。和现在网上订票不同的是,当时普通民众购票大多是通过单位的工会来订购的,票价也十分实惠,其余则都是门售的。

“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们还搞了个电影、话剧海报评比,举办过好多届,”冯樑说,“当时的海报都是手绘的,有很强的艺术性,各大影剧院之间会暗暗比较,有些海报直到今天都很有收藏价值。”

冯樑说,当时长江剧场的话剧演出十分红火,上演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中外名剧。后来剧场自发组织了话剧俱乐部,成员全部是长江剧场的热心观众。剧场还请上海青年话剧团的艺术家来为话剧俱乐部的成员讲课。记得当时上海青话的导演胡伟民,表演艺术家焦晃,编剧赵耀民等话剧界名人,经常来长江剧场开话剧观众讨论会,为俱乐部成员开讲座。

旧貌换新颜

上海文化广场

东接茂名南路、西靠陕西南路、北邻复兴中路、南以永嘉路为界,它的命运可以说是一部曲折的故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旧上海的法商赛跑会,即逸园跑狗场,场内能容纳2万余人。1952年4月,曾经的逸园被改、扩建,成为上海“人民文化广场”。

然而在1969年,文化广场在大修时因工程队违反操作规程,引发了一场罕见的大火灾,几乎烧毁了整座建筑。1970年春,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重建文化广场。当年9月,一座5700平方米、三向管式网架结构、整个封闭式的观众厅落成。三年后,朝鲜平壤歌剧院第一次在文化广场把原汁原味的大型歌剧《卖花姑娘》带到上海观众面前,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文化广场逐渐由文化地标变成了上海最早的临时证券交易市场。1997年以后,文化广场主要建筑被改建为精文花市。2005年,文化广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在经历了6年的改造工程后,已然成为了拥有地下音乐剧场和露天剧场的大型开放式文化新地标,近年来海内外精品音乐剧、舞台剧更是在此轮番上演。

黄浦剧场

黄浦剧场位于北京东路贵州路口,原名金城大戏院,始建于1933年。早期曾首映了《人生》、《渔光曲》、《风云儿女》等大量左翼进步影片并引起轰动,被誉为“国片之宫”。1935年,由田汉、聂耳作词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正是在此唱出并迅速传播,使黄浦剧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歌唱响地。如今的黄浦剧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面貌示人。2008年,黄浦剧场修缮扩建了“国歌由此唱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教育基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展馆运用大量史料、照片、实物、浮雕塑像及多媒体等手段,展现优秀历史建筑的经典文化主题,真实反映国歌诞生发展的历史。

共舞台

共舞台地处上海市延安东路433号,建造于1927年,原在大世界游乐场内。1930年独立经营,专演京剧,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四大京剧舞台之一。解放前该剧场以机关布景和演出长篇连台本戏的海派京剧出名,很受市民观众的欢迎。随着岁月更替,剧场内硬件逐渐老化。经过一年多的闭门改造,2006年上海共舞台以崭新的面貌迎客,并在观众的舒适度上“大做文章”。经别具匠心的打造,表演舞台进深可达16米,舞剧、音乐剧、戏曲、话剧等各种形式的演出都可以一“台”网进。

人民大舞台

人民大舞台位于九江路663号。1909年落成开幕,是上海现存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剧场,也是海派京剧的发源地。1933年,大舞台拆建停业,重建后正门改在二马路(今九江路663号),请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仿照纽约最新式舞台建造。1934年9月重新开幕后,邀请梅兰芳、马连良两大剧团在此演出。1966年曾改名人民大剧场,兼映电影。1976年翻修后恢复原名。

2011年5月2日,重建后的人民大舞台正式开业,可兼具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等国内外各类演出功能。剧场共设1006个座位;主舞台面积255平米,附台面积200平米,是目前国内设施、功能较齐全的全自动机械舞台之一。剧场采用世界一流音响灯光设备,并拥有完备的附属设施,包括创世纪油画大厅、咖啡馆、艺术资料书柜,以及可停放近130辆车的地下车库等。重新开张后不久,人民大舞台便好剧连台。莎士比亚名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台湾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人民大舞台多轮上演,场场叫好。

本文作者:文汇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