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两端各在何处?万里长城是谁修筑的?考古收藏
长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类文化的财富。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更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现在长城不但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地,而且世界各地的人对她也敬仰不以,只要提到中国便会有人想起中国的万里长城,只要来到中国,就一定要去万里长城。中国的长城号称万里,实在是当之无愧并无疑义,但长春的两端到底在什么地方有不同的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前后历经两千多年,很多长城并不是绵延不绝,连在一起,以及早期修筑的颇多破坏,以至对长城两段所在地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说法是据《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铸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兆,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这句话表明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两端,即辽东和临兆。秦始皇修的长城其实包括三段,东段起于现在内蒙古的德化县内。向东基本上是沿着今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处蜿蜒东行的。进入辽宁以后,折向东南,一直延伸到朝鲜境内的平壤大同江北岸。其终点即是所谓的辽东。秦始皇长城的中段。从东至西由内蒙古兴和县,北依阴山,靠黄河河套。西抵乌兰布河沙漠北缘。西段长城,经考察,西起甘肃省岷县。循兆河东岸向北至临兆县,兰州。再东折至榆中县。
专家认为今天的岷县就是清朝时期的临兆县,是秦万里长城的西边起点。现在其遗址旁竖立着一块碑,写得却是“战国秦长城遗址”。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修筑过长城,秦国也不例外。这一段从临兆起点的长城就是秦昭王是修建的,后来秦始皇加以修缮。可惜的是经过时间的侵蚀。我们很难相信西起临兆的这段长城是否存在过,因为几乎看不到绵延于山川田野的城墙。为了探访清朝是不是在这儿修筑过长城,有人几十年来走遍这里的每个角落,寻找昔日的长城,并且找到了很多秦代遗物。不过这并不能证明修长城之说,因为这一带本来就是秦朝活动区域,找到一些秦遗物并不能说明问题。
第二种说法是万里长城东端到辽东,西端为现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此种说法是基于汉代所修筑的长城之上的。汉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强大起来,不断在汉朝边境滋事,为此汉高祖刘邦亲征匈奴,但却以惨败结束。被围困了7天七夜,后来用谋士陈平的策略才得以逃脱,在匈奴威胁下,汉初国力衰弱只能年年给匈奴交纳大量贡品,以求平安,但边境的骚扰并没有完全停止。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后,汉武帝是,国力空前强盛,于是汉王朝不再唯唯诺诺,而是主动出击,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的率军多次给予匈奴巨大的打击。经过一系列战争,打通了甘肃经河西走廊到新疆罗布泊的,交通要道,并使西域各王国臣服于汉朝的统治。汉武帝在军事进攻的同时,还着手另一项工作即是大规模修筑长城,汉武帝有4次大规模的修筑,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在击溃盘踞在此地的匈奴后,将防御匈奴的北方边界,推进到今内蒙古阴山南麓的,原秦始皇长城一线。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夺得被匈奴占据的河西走廊,而后几年修筑了由经甘肃省永登县至酒泉的长城,东面与秦始皇所修长城相接。第三次在公元前111年,用了两年时间,修筑了酒泉治玉门关段的长城。最后一次修筑长城是在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101年,修了玉门关至新疆罗布泊段的长城。
那么长城的西端是否应该认为是在罗布泊呢?汉代在河西走廊到罗布泊的这段长城和我们一般概念中的长城不同,只有相隔的的城墩,烽火台,而他们之间缺少相连接的城墙。不过其功能却是相同的――驻防!互相通报敌情。如果不认为是长城,那么这条千里屏障,又如何称呼?
第三种说法是,长城分别是,东到山海关西到甘肃的嘉峪关,这两座雄关修建的气势磅礴,至今保存完好,又经过多次修复,一东一西相互对峙,所以被认为是万里长城的两端,次说其实是明长城。明朝是最后一个,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朝代,在其统治的200多年中,几乎从没停止过,长城的修建。因为明朝有着更为严重的边患,在周边众多实力强大的政权的压力下,明朝为求得安宁与和平,只能花大笔的钱财在崇山峻岭中铺就一条坚固的防线。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占领北京,推翻元朝的统治,此时的元政权并没有被消灭,而是退出了北京,回撤到今长城以北,仍有东至呼伦贝尔湖,西至天山,北抵额尔齐斯河,南到现在长城一线的广阔地域。而且元政权的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死心,而是总想着收复失地,重主中原。在陕西甘肃辽东,都有不服从明政权的,规模庞大的军事政权,时刻让明朝统治者,寝食难安,明代中后期,北方女真族政权兴起,,更是成为明朝廷的心腹大患,这时修建长城的工程也更为浩大。还有人认为万里长城的东端并不是山海关,而是辽东鸭绿江畔,只是因山海关到辽东一线修筑比较简陋,到现在基本被损坏,所以认为万里长城是明代修筑的,比较精良的嘉峪关与山海关之间一段,其两端是这两座雄关。万里长城的两端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时候的为标准来定,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本文作者: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