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考古实验室里发现的古人生活考古收藏
2013年,在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支持下,山东大学成立了古代DNA实验室,这也是山东大学继环境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动物考古实验室、陶器分析考古实验室、石器分析考古实验室之外成立的又一实验室,建立了考古实验教研体系。但是对于实验室考古,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它的运作道理,对于考古这项本该在野外操作的活动搬到室内来进行感到费解。为此,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山东大学的考古实验室,邀请专家进行了一番解答。
文科生干起了理科活
细心的人会发现,近段时间来最受关注的南昌海昏侯墓的发掘过程中,不少考古工作是在室内的实验室里完成的。这些考古工作与以往的刷子、铲子齐上的“简单粗暴”不同,实验室的考古运用了大量的仪器设备,看上去更像是科学家们在做实验,而不是文科生们在探寻古迹。事实上,之所以要大费周章地把考古现场的东西大量、甚至是整体地搬到实验室内探究,并非多此一举,而是有其必要性的。
“现代考古学从实验室里得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说,他认为,我国传统考古学受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制约,在考古过程本身的工作中,遗漏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近三十年来,国内考古学界相继建立一系列实验室。考古工作者将那些传统考古工作会忽略的东西带进实验室,用仪器设备从中提取蛛丝马迹并进行分析,得到了许多前人不知道也得不到的信息,这为还原古时情境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且实践也不断证明这些实验室得出信息的客观与正确。
“实验室教研体系的建立是基于我们对当前考古学的多学科、跨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方辉告诉记者,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山东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考古学家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对“日照两城镇遗址”进行了有计划的科学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实验室考古就被国外专家引入:通过对出土陶片上的残留物的检测,发现了酒的成分。甚至在标本中还发现了含量较高的酒石酸或酒石酸盐,这说明当时的先民已经使用野葡萄作为酒的发酵物,中国葡萄酒酿造“西来说”也被打破。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的考古工作者意识到运用自然科学分析,跨学科进行研究,会给传统考古工作带来巨大的突破。
有鉴于此,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大学陆续建立了多个考古实验室。“实验室考古是将田野处置、室内发掘、文物保护三者融为一体的考古行为,以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科技投入、信息全面提取、文物保护为理念,并拥有环境可控、时间可控、节奏可控、全方位发掘、充分运用仪器设备、保障安全等诸多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存信说。
“数千年前的他曾搬过家”
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史楼内,众多考古实验室就位于此。记者在动物考古实验室看到,盛放动物遗骸标本的柜子高得快要到了屋顶。在旁边的文件柜上,还摆放着完整的动物骨骼标本。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宋艳波告诉记者,动物考古实验室和其它考古实验室的工作内容类似,就是从出土的遗存中提取、分析信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考古学的问题。而且既然是考古工作,一定是围绕人来展开的,进行动物的考古研究,为的是研究动物与人的关系,以及动物遗存所反映出来的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比如出土的动物遗存中有螺壳,可以判断这里原来有水或者沼泽;如果兔子比较多,那说明当时这里可能是一片草地。而出现虎、狼这类与人无法共存的动物,那就说明当时的人进行了狩猎行为。”宋艳波说。
由于动物考古多集中于汉朝及以前,因此史前人类活动中的动物遗存成为宋艳波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许多史前遗迹中,会有大量的动物残骸,但因为很多是被吃掉的,所以残骸会很零碎。比如拿到一块骨头,首先得鉴定属于什么动物的骨头,其次是看属于该动物什么部位的。如果骨头再完整一些,还可以推断出动物死亡的年龄以及性别。”宋艳波说。以人类驯化野猪成为家畜为例,当出土猪骨遗骸时,就可以拿它与野猪和家猪的骨骼进行对比,大致可以推断出在当时,猪的驯化程度是怎样的,这其中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猪吻部的长短。
除了陆生动物外,在沿海一代的遗址中,出土的贝壳也非常多。别小看这些贝壳,在实验室的仪器分析之下,考古工作者们甚至能够精确出贝壳每天的生长线。“贝壳类生物生活在水中,一旦水温和盐度发生变化,它们的生长线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这样就能透露出一些季节性信息,比如古人都习惯啥时候采贝,进而反映出当地古人的社会组织性信息。”宋艳波说。
不仅如此,包括人在内的动物,通过其骨骼上的信息,甚至可以推断出其饮食习惯、迁徙情况等。而这些都可以在稳定同位素考古实验室实现。记者了解到,通过研究骨骼遗骸可以发现,骨骼中碳稳定同位素的高低可以判断这个人生前吃大米比较多还是吃小米比较多; 骨骼中的氮稳定同位素高,可以判断其吃肉比较多。而如果这是家养动物的骨头,那也可以借此判断出饲养它的主人的食物组成。而通过对骨骼中锶同位素的分析,甚至可以得知这个人是否“搬过家”。“锶同位素与地质情况有关,如果这个人一直生活在当地,他与当地生物骨骼中的锶同位素值是相近的。而使用一些诸如老鼠之类的典型本地生生物的骨骼做参考,就能判断出来这个人或动物是否是迁徙而来。”宋艳波说,他们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史前的山东到底有没有鳄鱼。“在我们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里曾经发现鳄鱼的残骸,但是山东现在没有鳄鱼,那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个鳄鱼到底是哪里来的。”宋艳波说。
宋艳波副教授在展示动物考古实验室存放的标本
从动物看墓主身份
与此类似,宋艳波告诉记者,她的河南同行们因为运用类似的手段,为一座宋代墓葬的发掘提供了不少信息。“这座宋墓被破坏过,里面的东西比较散乱,没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
“但是在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羊的遗骸,而在宋代,羊是很贵的,这从侧面证明了墓主人非富即贵的身份。进一步通过对羊骨的分析,甚至可以推断出这些羊是来自宋朝还是北部的契丹,进而为确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侧面的证据。”宋艳波说。
在考古工作者看来,一座古代墓葬的墓主人身份高低,不仅可以从器物的珍贵与否判断,还可以从随葬的动物情况来判断。例如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之前,山东地区的先民葬俗比较随意,随葬的动物种类不一。而到了大汶口时期,则主要以猪为随葬动物,但是猪的部位不一。到龙山文化时,墓葬里面都会放一块猪下颌骨。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它代表着什么现在还没法确定。
到了商周时,墓主人多会在其尸身腰部下面留一个坑,坑中都会埋有一条狗。而等级比较高的大辛庄遗址,墓主人甚至在二层台上随葬了十一条狗。发展到汉代,墓主人会选择随葬鸡的比较多。“这些都是不见于文献资料的葬俗,它们都代表着什么含义,现在都没法下结论,因此就需要考古人继续努力去发现和求证。”宋艳波说。
除了墓葬,对于厨房遗迹的发掘也会大量使用动物考古实验室。例如明清时期的土司衙门、商周时期的宫殿区和制骨作坊区,他们厨房里的动物遗骸就值得研究,可以探索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饮食情况。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根据实验室考古的专业要求,在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了山东大学室内考古实验室。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认为:“合作建立实验室通过考古学与化学、物理、生命科学、医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合作,共同就实验室考古面临的各类学术难题进行攻关。而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而言,形成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实验室考古培养人才、积蓄力量。”
本文作者:历史网
-
Tags:山东大学考古实验室里发现的古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