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靬墓碑是否能破解千古之谜考古收藏

2018-05-07 23:00:26

  两千多年前,一支战败的古罗马军团神秘失踪。史学界许多专家认为,该军团流亡到了甘肃,并被汉政府安插到永昌县者来寨村,并修筑了“骊靬”城堡。  

骊靬墓碑是否能破解千古之谜

  可是中国和古罗马远隔万里,中间有荒原大漠和高山雪岭横亘相阻,且两国从未有过交战,罗马军团何以能流落至中国西部的甘肃,是虚无的杜撰,还是历史的真实?这一千古之谜一直困惑着罗马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学家。而关于“骊县”的争论也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虽然在西汉的版图上出现过一个定名为“骊靬”的县

  城。从《汉书》到《隋书》也都有准确无误的记载,但真正的实物却从来都没有。

  近日,运抵永昌县的一块复制的记载隋朝力乾(骊靬)县令成蒙的墓志铭被专家们证实就是目前发现的关于记载“骊靬县”

  的唯一实物。这也许为史学专家们破解古罗马军团失踪之谜这一悬案,开启了一扇大门。

  A 古罗马历史上最大的悬案

  公元前53年,即西汉甘露元年,西距中国4000英里的古罗马帝国正处在剧烈的变革时期。到处笼罩着硝烟。当时,古罗马帝国执政官之一的克拉苏为了与已形成鼎足之势的凯撒、庞培争夺霸权,决定向东扩张势力,掠夺金银珠宝和占领地盘。于是率7个军团,4.5万人的精锐部队,越过幼发拉底河,发动了对古帕提亚王国(安息)的侵略战争。在激烈的卡尔莱战役后,英勇善战的安息军兵诱敌围歼罗马军团于荒漠深处,残部从亚美尼亚撤出时又遭袭击,克拉苏被俘斩首。

  同时,克拉苏长子普布利乌斯率精锐的第一军团6000余人,从这场恶梦般的战争中突围东逃,辗转于防御薄弱的安息东部防线。33年后的公元前20年,罗马帝国和安息签约言和,并相互遣返战俘。当罗马帝国要求遣返在卡尔莱战争中被俘的官兵时,安息国当局否认其事。罗马人惊奇地发现,当年突围的古罗马第一军团6000余人神秘地失踪了,遂成古罗马历史最大的悬案。

骊靬墓碑是否能破解千古之谜

  B 史书有载但无实物

  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甘延寿、付校尉陈汤,率4万将士西征匈奴郅支单于于郅支城,并“生虏百四十五,降虏千余人”。陈汤在战争中发现一支奇特的军队,以步兵百余人组成夹门鱼鳞阵、盾牌方阵,土城外设有重木城。

  这一战法只有罗马军队采用。史学家认为,这支军队当属卡尔莱战役中溃退并失踪17年的罗马残军无疑。陈汤将其俘获,并带至甘肃永昌县境内,汉政府在祁连山麓始置“骊靬县”以安置战俘。几乎在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时,西汉的版图上出现了一个定名为“骊靬”的县城。

  从《汉书》到《隋书》都有准确无误的记载。《晋书·张祚传》记述了公元31年“前凉张祚遣将伐骊靬或于南山(即照面山),大败而返”的史实。《隋书》改“骊靬”为“力乾”,“开皇中,并力乾入番和(县)”。唐代骊靬人的三次起义均见诸史册。清代《后汉书补注》称,骊靬县“本以骊靬降人置”。

  多年来史学专家们的研究都停留在这些珍贵的史料记载上,考古专家们也费尽了周折,但都没有发现记载“骊靬县”的实物。

  C 县令墓碑深藏农家院

  据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考古专家黎大详介绍,1988年12月甘肃省武威麻纺厂在修地下污水管道时,在武威市北郊金羊乡宋家园村发现了唐代砖室墓葬,该博物馆立即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发掘。

  经过清理,出土了唐代墓志铭和一批花墓砖。在工作中,他听生产队长说,在他们村一姓李的农民家中,曾在1975年挖到一合(两块)石碑。他觉得这块青石石碑不仅结实,而且光滑平整,认为弃之可惜,即拉回到家里。他们家盖房时,就将这块石碑铺在了廊檐下的台阶上。

  黎大详听说后,马上赶到这个农民的家里。这家人十分通情达理,遂即将石碑撬下来,由于石碑刻字的一面铺在下面未有磨损,字迹非常清晰。经辨认,是一块隋朝县令成蒙墓碑,就用架子车连同唐代墓碑拉回博物馆。经他对这块墓碑和唐代墓碑数月的研究,黎大详写了一篇题为《武威发现隋唐墓志》的文章,发表于1993年第10期的《文物杂志》上。

  武威出土的隋朝力乾(骊蚠)县令的墓碑,墓志盖呈方顶形,边长51厘

骊靬墓碑是否能破解千古之谜

  米,厚6厘米,顶上部边长27厘米,厚9厘米,正中刻有“成公府君墓志”三行六个大字,系真书字体,遒劲有力。石碑为方形,边长50厘米,厚67厘米。碑上刻有20行小字,满行为22字,左上角一块残角处,尚有11字无法知晓,其他字迹清晰可辨,笔迹隽永而刚劲,不仅佐证了“骊血录血录革干县的存在,还是研究魏晋书法难得的实物资料。

  据墓志铭所记,墓主人成(讳)蒙,字永锡,东郡人。祖父都督州主薄,父亲为凉城平正。由于他天资聪颖,武功高强,被荐用为衙府卫士,后从军于曹参军,并随其执法,曾管理于少数民族蕃僚,再后来升迁至武威郡,先后任大城、力乾二县县令。其体恤民情,政绩突出,倍受赞誉,卒于大隋开皇四年农历3月5日即公元584年,终年74岁。在他去世后的16年后,70岁的夫人李世晖病死,于第二年即大隋(公元601年)三月二十六日合葬于姑臧县显美乡药水里。碑中还记载了成蒙夫人的身世和美德。该墓碑距今已有1406年,现存于武威市博物馆。

  D 沉寂三十载

  从1975年发现出土成蒙墓碑之后的32年时间里,这块墓碑一直静静的安放在武威市博物馆里。直到2007年6月15日,永昌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在武威市博物馆交流考察时才得知有这么一块弥足珍贵的墓碑。

  消息传出后,永昌县委县政府当时就极为重视,立即派人取回该碑拓片。经过文物专家们的考证,最后证实“骊靬县”的唯一实物。永昌县有关部门与武威市有关领导和博物馆协商后,将其复制。2008年3月11日,永昌县举行了迎接骊县令成蒙墓志铭入永昌仪式,这块墓碑被放置在永昌县博物馆。并将在近期举行的“骊靬”文化展览中亮相。至此,永昌县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证实“骊靬县”的实物。

  力乾(骊蚠)县令墓碑的惊现,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史学专家和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这对进一步揭密古罗马军队定居甘肃河西走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历史网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