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领域 三千年多年前发现黑子存在考古收藏
话说中国对天体研究已经过几年前的历史了,以前古代可能还没有想现代用一些科技带观察天体,他们大多是以天体的大小,形状和活动规律常年积累出来的总结经验,那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将为家解读中国古代在天文学领域的成就。

天文学领域的成就
一、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太阳黑子记录
据史书《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曾发现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也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在1660年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的天文望远镜才确认黑子的存在,而那时我国已经有101次记录黑子的信息。而美国天文学家海尔会赞叹道:“中国古代观测天象,如此精勤,实属惊人。”
彗星的记录
史书《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曾出现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而在1910年再次出现彗星,而这时中国已经记载了31次记录。而中国很多史书都记载着天象记录。
日食的记录
天体发生日食有规律性,而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书经·胤征篇》记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失驰,遮人走……”意思说出夏朝时期每当日食发生,很多百姓都会惊慌失措的场面。但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在西汉末期时,我国的天文星测刘歆总结出一种周期,认为135个月中要发生23次日食。大约从公元三世纪起我国就能预报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方向,到了唐代对于日食的预报已经比较准确了。
流星的记录
相对古代对流星的记录都会比外国的早,而史书《竹书纪年》就曾记载:“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也是天琴座流星雨最早的记录。而我国古代不仅对流星能准备的记载,还能记录出陨石的来历、《史记》曾写道:“星坠至地,则石也。”而欧洲人直到公元1803年才能确认陨石的由来。
二、中国古代对天体测量
天体测量是把恒星的坐标和特性等信息测量记录,而世界最古老的星辰表——石氏星表就是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者石申的内容,他编过《天文》对古代天体恒星观测做出巨大贡献。
石氏星表的赤道坐标有两种表达方式,仪式二十八宿距星,成为距度和去极度,距度就是本宿距离和下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去极度就是距星赤道纬度的余角。而另一种二十八宿之外的其他星,叫入宿度和去极度。

三、浑仪和简仪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由相应天球坐标系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古代天文测量天体的仪器。
简仪,是元代汉族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
四、古代的历法
我国古代历法的起源很早,历法是人们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纪时系统。而我国史书《古四分历》曾记载周末到汉初开始,但传言我国的历法更为远古。
五、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中国古代宇宙理论之论证、论理,多在道学、易学中展开之。而三国时期的史书《三五历纪》的: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盘古高大到无止境的地步。而商朝时期的《周髀算经》更是久远记载关于宇宙的认识。
东汉科学家张衡著《灵宪》曾说,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天体由“气”支撑,并且制作出天象“浑天仪”,充实“浑天说”的理论,对宇宙形成“天球”的认识。《晋书·天文志》曾提出“宣夜说”理论,认为宇宙空间无限大:“天高穷于无穷”,并且认为“天形穹隆如鸡子……浮于元气之上”,而且是“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就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大的,整个宇宙天体,如同看不到边界的巨大鸡蛋,宇宙的天体星球,浮生在“元气”的空间里,而且太阳每天在绕着北极星的轴心从西往东旋转。这是“地球中心”说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理论认识中的运生。
对于以前我国古代在天文领域的研究都会比外国早的要多,如你想了解更多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历史网!
本文作者:历史网
-
Tags:古代科技